传统雕刻艺术根雕的发展历史和生产工艺

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它以树根(包括树体、树瘤、竹根等)的自然形态和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艺术加工和工艺处理,创作人物、动物、器皿等艺术形象作品。

根雕艺术是一种发现自然美、展现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注重三分人工七分自然,即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自然形式来表达艺术形象,辅助人工处理和修饰。因此,根雕也被称为根艺术或根艺术。

发展历史

根雕艺术在新宾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明时期,女真人就有用树跟做台架放东西的先例。后来有人把奇形怪状的根雕刻成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品,逐渐形成了根雕艺术,流传至今。

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战国时期的辟邪和角形器。1982年,中国战国时期的根雕艺术作品《辟邪》在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据国家文物部门研究,该文物制作于战国晚期,约在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0年之间,距今2300年。形状为虎头、龙身、兔尾四足怪兽,极具动态魅力,色彩古朴典雅。隋唐时期,根艺的发展趋于繁荣。

南齐书中有齐高祖给隐士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还有一些根制实用品、陈设品和家具。在唐代诗人韩愈的《题木居士》诗中,还描述了一件根雕人物作品。宋元时期,根雕作品在宫廷和民间发展,部分画家也以根雕作品为创作材料。《百乐鼓琴图》中画的许多摆放都是根雕作品。明代,根雕作品更具独特的艺术特色。清代涌现出大量的根雕艺术家,使根雕创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他们继承了木雕艺术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根艺作品。到目前为止,清代的许多根雕珍品仍在北京故宫、颐和园和上海豫园收藏。

清代根艺作品《玉玲珑麒麟》、《凤凰》等都在上海豫圆展出。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一览无余地展现根艺作品的魅力。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艺也达到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并在全国各地发展了40多个根艺团体。福建、浙江、安徽、江苏等省安徽、江苏等省不断增多,根艺生产形成了一定规模,根艺创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峰。

创作工艺

根艺创作需要一年半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从选材、造型、构思、制作到命名。

根艺术创作的概念必须注重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的形状,自然的美[1],所有人工艺术再创造的痕迹都应该隐藏在自然的美中。在构思中,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对根材进行全面的观察,并反复思考。

根雕的制作一般可分为八个步骤:脱脂、脱水干燥、成型、精加工、淬火、着色、命名等八个步骤。

选材是根雕的第一步。在合肥乐兆艺术村根雕区,省收藏家协会专家详细介绍了一批黄杨木、檀木等根雕珍品的生产工艺。材料必须选择材料坚硬、木材细腻、木材稳定、不易开裂变形、不腐烂、可长期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木、檀香、山毛榉等,是根造型的优良材料品种。被淤泥淹没或深埋在土壤中的死根,经过数百年的炭化形成的古老阴沉的根木,其坚固的质量几乎接近化石,是根艺术的好材料。”

造型的选择标准可以概括为稀、奇、古、怪。一般生长在平原根部,由于营养充足,生长快,木纤维松散,难以形成奇怪的形态。只有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如背阳生长或悬崖石缝,并通过雷击、火灾、蚂蚁腐蚀、石压、人踩、刀砍而顽强生存。由于缺乏光照、土壤、水分和营养物质,它们长时间不会逐渐变形。年龄越长,质量越强,形状越奇怪强壮。它们是根艺术的理想材料。根雕的制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分为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成型、精加工、淬火、着色、命名等八个步骤。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