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宗教园林建筑的人文思想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宗教园林是指具有宗教意义或与宗教生活密切相关的园林,是园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早期的宗教园林主要是道教宫殿和佛教寺庙。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宗教园林建筑的人文思想

道教宫观园林与世俗社会园林没有太大区别,其许多理念甚至成为世俗园林设计的重要元素。例如,在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主题的园林广为流行。例如,中国园林中常见的一池三山模式(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东海蓬莱、方丈、英洲三仙山)被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所采用。北京颐和园是典型的一池三山模式;杭州西湖三潭印月中的小英洲也延续了这一设计理念。

这种形式也用于东汉时期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的佛教。中国早期的许多佛寺都是官宦舍宅为寺,具有中国园林的特色,后人也使用。例如,在《洛阳伽蓝记》中,北魏杨羲之记载,公元6世纪佛寺的形状大多是这样的:景乐寺是大厅周围环绕,曲房相连,轻条拂户,雄蕊被庭;景明寺是屋檐外的山池。竹松兰芷,垂列阶柱,含风团露,留香吐香……从许多当代保存下来的古庙、宫观建筑来看,并非如此。

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中国,许多清真寺的建筑也采用了中国园林的形式,尤其是明清时期。例如,上海松江清真寺建于元代,重建于明代,就是这样一座园林清真寺。松江清真寺不仅是江南民居建筑的形状,而且是中国园林建筑的整体布局。清真寺内,松柏苍苍,修竹幽黄,青石小路,曲径通幽。开阔的庭院,蜿蜒的白墙,以及各种精致的湖石小楼,尽得江南园林的魅力。另一个例子是陕西省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它拥有西安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清真寺的殿、台、楼、亭密度适宜,堪称园林式清真寺的代表之一。

还有许多中国园林式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尤其是江南地区。例如,苏州杨家桥天主大厅建于清代,大厅建筑为清水砖墙、小青瓦屋顶、角翅膀,庭院间有池塘、曲桥、走廊、假山、亭子,呈现出苏州古典园林的浓郁魅力。天主堂庭院内的圣像与中国江南的假山亭相结合,别具一格。再比如杭州基督教会思澄堂,所有建筑都采用中国屋檐翘角的风格,庭院格局是中国庭院式的,甚至窗户都采用园林式的采摘窗式。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宗教园林建筑的人文思想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的建筑体现,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园林、欧洲园林、西亚园林)中具有特殊意义。正如明代园林大师在《园冶》中所说,园林虽然是人造的,但却是自然开放的,这意味着园林虽然是人造的设计,但只有天人合一才是园林设计的最高境界。因此,中国园林的本质是强调自然与人的融合。它更注重消除建筑中自然与人之间的差异和隔阂,而不是加强人为因素。宗教园林也是如此。中国宗教园林巧妙地、石、湖、桥的设置,巧妙地将人工建筑元素融入环境中;由于园林空间有限,需要从小到大,特别隔离空间结构,避免全景的弱点,创造优雅曲折的审美艺术理念。

中国的宗教园林主要以水为纽带,将建筑的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它不仅以山或高层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而且成为以水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模式。这种流畅、柔和、自然魅力的结合,不仅给人一种特殊的视觉感觉,而且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这些建筑通过调节人们的生活环境来把握人们自身的特点和意义。

从这个概念出发,它的世俗和社会因素在中国的宗教园林中更加突出。在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庄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从一开始就对宗教信仰持平和的态度……因此,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之间没有根本的区别。

因此,中国的宗教园林具有世俗化和社会化的特点。与世俗社会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或文化色彩较强的人文园林相比,中国的宗教园林没有明显差异。许多中国宗教园林建筑强调世俗生活的建筑因素,无论是外观还是功能。例如,生活和使用的功能与旅游的功能紧密结合。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宗教园林建筑的人文思想

当然,宗教花园也强调宗教性。不同的宗教花园将整合自己的宗教元素。例如,天主教堂的整体建筑结构将是交叉的。然而,经过园林处理后,这些建筑更符合中国的审美品味。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古典园林中具有中国古代审美特征的园林观不仅局限于造型和色彩的视觉感受,也局限于人类征服自然的心理描述,更重要的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调整人们的生活环境,把握人们自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