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坊十三巷-临夏特色民族老街

    八坊十三巷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首府临夏市。临夏古称河州,尤其是八坊。因此,八坊和河州同时成为临夏的别称,八坊十三巷是河州民族风情的古街区。自唐朝以来,八座教坊、十三条街巷围绕八座清真寺形成,故称八坊十三巷。它融合了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集民族特色、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人文科教为一体,呈现出穆斯林的生活画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

八坊十三巷-临夏特色民族老街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铁家寺坊、前河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组成。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清初,具有临夏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各种清真寺融合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阿拉伯文化特色,庄严壮观。现有的穆斯林庭院、清真寺等建筑气势磅礴,有裙楼、阁楼、砖雕、木雕等特色工艺。临夏八坊古建筑是回族前辈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保护这一独特的地方优势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挖掘其价值和潜力,还可以更好地弘扬特色文化。


    八坊民居多以四面合围、对称封闭的小四合院为特色。这种四合院有大有小,取决于主人家的经济实力,大部分都讲究中国传统的建房方向——朝南,有三个大厅(上房、正房),两边都有耳房,院子东西两边都有三个厢房。其实是一明两暗,中间是阳,两边是阴。注重房屋建筑的对称平衡格局。普通居民大多住在小独院里,包括四合院、三合院和二合院。只有少数富裕家庭还建有偏院、车马院或一进几院,就像慢慢展开的山水画,在人们眼里逐渐展开。



    在八坊十三巷,我看到清真寺教堂,融合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阿拉伯文化特色,历史悠久,庄严肃穆,宏伟壮观。


八坊十三巷-临夏特色民族老街

    我看到家家户户的院落里藏着古韵,风情浓郁,韵味盎然。裙楼、阁楼、砖雕、木雕随处可见,精致大气,简约华丽。


    在街道、小巷和庭院前,戴着小白帽子和围绕着五颜六色沙丽(盖头)的男女回族同胞充满了伊斯兰风情,就像一幅缓缓展开的民族风情画,在人们眼里逐渐展开。只有当他们在里面,仔细欣赏,他们才能欣赏到风情的魅力。


    在八坊十三巷,临夏州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巧妙分布119个,将地区民族民俗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跳出文献,移出博物馆,脚踏实地地融入自然生活,历史悠久,历史悠久的原始生态传统文化,表现出如此充满活力,继承如此强大、生动,展现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释放临夏传统文化的深度、延伸和简约。



    走进八坊十三巷,仿佛踩在一条新铺的青砖路面上,依然不失复古风情。青砖墙、青砖房、青砖雕刻画、青砖庭院、青砖支撑桌...满目青色,青色在这里流露出温柔、温暖和温暖,凝视着这块青砖,心中不禁升起一种历史特有的厚重感,举步之间,一步一步给人追溯古代的冲动。


八坊十三巷-临夏特色民族老街

    在大角巷的入口处,一幅长9米宽9米的八坊十三巷鸟瞰图扑面而来。八个教堂尽收眼底。十三条小巷纵横交叉,东南西北清晰贯通,四通八达。当你从侧面看整个图片时,你会发现整个图片的中间地形很高,从中到四面辐射而下,有足够的立体感。



    要了解八坊十三巷的前世、人文风情、传统民俗文化,必须进入八坊民俗馆,古称大公馆。大厦位于大角巷80号,原名马占鳌之孙、马安良之子马廷诸,人称三少军。到1928年,大公馆形成了一个非常宽阔的三进四进四合院。院子里有四座,院子里有套院,院子相通,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正院之外,尚有占地宽广的后院、南院、车院、花园及库房,与正院相连。后院储存军用品,南院为车马院,整个建筑群周围有高墙和哨楼,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建筑模仿北京四合院的形状,融合了许多地方特色建筑文化,如回族砖雕、汉族木雕文化,代表了临夏建筑的终极水平。


    八坊十三巷是河州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中国伊斯兰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