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阳桥——中国著名的跨海梁石桥

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位于福建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佑五年(1053年)建成,嘉佑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46座,全部用巨石砌成。被誉为中国第一座桥,是古代著名的跨海的跨海桥石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它与赵州桥同名,被称为南洛阳、北赵州。著名桥梁专家茅以被誉为中国古代桥梁状元。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

泉州洛阳桥——中国著名的跨海梁石桥


洛阳江是泉州市与惠安县的交界处。在古代,它是福建和广东北部的陆路交通通道。它仍然是福州、泉州和厦门的必经之地。河水阔流急,行人在建桥前必须用船过渡。这个渡口很不安全,风涛起时,渡船常常失事。为了表达他们安全过渡的愿望,古人特别命名为万安渡。后来桥建成了,叫万安桥。洛阳桥是万安桥的俗名,颇能引起风景依稀如洛阳的思考,诗意盎然,因此不胫而走,便掩盖了万安桥的本名。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至1048年),泉州人李宠率众在洛阳江中修建石墩,架上木板,作为浮桥通行。只是薄薄的浮桥经常被风浪冲走。


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设工程。六年后,这座跨海石梁桥终于建成了。桥长1200米,宽5米,桥墩46座。桥两侧有500座石雕,28座石狮(据说象征着500名桥工和28名技术人员),有7个亭子和9座塔,用于镇压风水,武士雕像,分开两端,等待桥。建桥共耗银1400万两,全部从民间募集。蔡襄在母亲的支持下,变卖了自家田产的八停,捐给了洛阳桥工程,堪称表率。


洛阳桥建设过程中,北宋的工匠们有三大创举,被称为世界。


首先,筏形基础的创造性使用。桥梁建设之初,首先在垂直于桥体设计的水下,用石块铺设宽度远远超过桥体的石坝作为基础,然后在石坝上修建桥墩,桥墩上架设石梁。洛阳桥筏形基础宽25米,长500多米。


泉州洛阳桥——中国著名的跨海梁石桥


二是创造性地运用浮排桥架设技术。构成桥梁的每块石头长约12米,宽度和厚度约0.5米,总重量超过7吨。由于当时设备条件的限制,根本无法吊装。当桥梁建设者上涨时,他们用木排携带石梁,并将其载入两个桥墩之间。当潮水退去时,石梁很容易放在桥墩上。简而言之,这种方法是激浪涨舟,浮运架梁。


第三,巧妙运用牡蛎固基法的生物技术。为了抵御浪潮对桥墩的影响,建造者总是根据牡蛎附着在其他物体上生长,一旦附着,就永远不会分离。他们在桥墩和桥基上繁殖牡蛎,并通过繁殖牡蛎房来固化和加强桥墩和桥基。这种生物技术的巧妙运用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



为了减少涨潮时来水对桥墩的影响,建桥人还专门将桥墩的迎水面修建成尖头形,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创造。


正是由于洛阳桥在中国建桥史上的一系列创举,它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一起写入教科书。



洛阳桥竣工后,蔡襄奉调回京,离开泉州后,写下了《万安桥记》。

泉州洛阳桥——中国著名的跨海梁石桥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建于皇虎五年四月庚寅,以嘉湖四年十二月来取得成功。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它长3600英尺,广丈有5英尺,翼以扶栏,如其长数而二,金钱1400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陂、善宗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其合乐宴而落之,秋,蒙召回京,道由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洛阳桥竣工前,王波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早已传世。这两篇文章写的风景抒情怀旧,洋洋洒洒,美丽华丽,而蔡襄的《万安桥记》则以简单取胜。全文仅153字,简要描述了桥梁起止时间、工程监管、资金消耗和来源、工程意义、主要英雄、县民竣工后的快乐和交通时间。全文简单无华,绝不穿靴戴帽,该说的话没有遗漏,既没有哗众取宠,也没有炫耀才学之心,更没有掠夺部属的功劳,欺世盗名。



刻有蔡襄《万安桥》的宋碑,现存在于洛阳桥南蔡襄祠。这座碑刻以文章简单、书法生动、生动而闻名,被称为三绝。古人赞不绝口。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桥的竣工为泉州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几千年后,由于地震、台风和战争,洛阳桥多次倒塌。历史记载,从宋朝到清朝重建了19次,民国时期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1993年,洛阳桥重建,1996年10月,恢复古貌的洛阳桥重新开通。泉州在洛阳桥西北方向新建迹,泉州在洛阳桥西北方向新建的历史遗迹,洛阳桥被禁止通行。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