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观:中国治黄史浓缩

记者在河南省五指县黄河北岸遇到了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这是黄河流域修建的最大的河庙。

嘉应观:中国治黄史浓缩


五指位于悬河和百川口,一直是治河的关键场所,也是了解中国治黄文化的窗口。嘉应观景区管理局书记翟松峰介绍,雍正以前的历史上,五指沁河入黄,沿黄河9公里以上没有堤坝,水流迁徙不确定,成为最容易决定的豆腐腰河段。



嘉应观内的御碑亭柱上刻着康熙的原话,河升河落,维护皇冠顶戴,人心泰不关大清江山。自大禹治水以来,中国历代从未停止过与黄河水患的斗争;黄河宁,天下平——黄河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历史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它在广阔的中下游平原上造成了三年两决,百年一改,给沿海人民带来了深远的灾难。据统计,1946年前的2000多年里,黄河决口泛滥1593次,重大改道26次;沿岸几乎每一个带有口字的地名都是水灾的见证。


嘉应观建于1723年,是雍正为纪念淮黄诸河龙王庙,建于五指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建造的。建筑布局模仿故宫,集宫、庙、衙门为一体。观中有雍正亲自写的铜碑,站在一条河上,意在镇恶。


嘉应观:中国治黄史浓缩


在此之前的两年里,黄河在五指四次决口,洪水通过卫河进入海河,直接进入京津。洪水带的沉积物也堵塞了大运河,造成了粮食运输困难,并在野外振动了一段时间。曾与康熙一起巡逻的胤祯(后来的雍正)被委托负责指挥堤防堵塞。


在此期间,胤祯承诺,如果堵口成功,他将在五指修建一座大大小小的河流总龙王庙。第一年,他履行了诺言。取名嘉应是嘉瑞长应的意思,表达了对海晏河清的期待。翟松峰说。


穿过禹王阁祭祀大禹,来到东西两侧的龙王殿。这是嘉应观的精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殿内供奉的龙王不是神仙,而是历代著名的治河英雄,将人升级为神祭祀。


西汉的贾让,在黄河第二次大改道后不久,就应该写下求能疏川疏河的诏书,提出了著名的治河三策,被历史学家用1000多字的篇幅写入《汉书》,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小官王景率先修建了千里黄河大堤,通过十里立一水门的方式实现了洪水分流,实现了黄河千年安流的传奇。

嘉应观:中国治黄史浓缩


元代河官贾鲁在洪水期开工治河,仅90天,不仅消除了黄河北泛对京杭大运河的威胁,还恢复了黄河南流经的汴渠和淮水的老路和船只。如今,河南仍有贾鲁河来纪念其成就。



和王静、贾鲁一样,禁烟英雄林则徐也在龙王殿供奉。他负责河南和山东的黄河事务,衙门在嘉应观。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在被分配到新疆的路上遇到了黄河的决口。尽管他患有各种疾病,但他仍然相信一亿民命重身家轻,并将其改为开封的封锁。


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国史。小嘉应观,让人穿越时空,纵观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奋斗史。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