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泉州传统民居建筑的人文内涵

明清时期,特别是咸丰以后,西方文化思想大规模侵入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泉州作为华侨的故乡,华侨、华人同时将闽南传统民居文化传播到东南亚等国家,其民居也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然后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带回泉州,这是目前泉州石狮、晋江、南安了大量的南洋和西方建筑风格。

谈泉州传统民居建筑的人文内涵


这类民居多为多层建筑,既坚固又美观。既保留了泉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如木材、砖、石材等主要建筑材料,门窗仍有石、对联、中国传统木刻、石刻、泥塑等装饰内容;还有钢筋、水泥、有色玻璃、马赛克、釉面砖等外部装饰材料,哥特式门窗、科林多式走廊柱、阳台、拱顶、百叶窗等具有明显欧式风格的建筑形式,以及各种山花形式、动植图案,形成具有泉州侨乡特色的中西结合民居建筑。



阴阳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阴阳的和谐与统一。阴阳与和谐相结合,使一切生动有序,体现在住宅建筑中,强调建筑形式应融入环境,与周围景观保持和谐统一。


在古人的观念中,房子高大为阳,低小为阴。四周高山紧逼逢阴,建房要高,叫以阳受阴。地势平坦开阔,四面受风为阳,建房宜低,称阴受阳。因此,高山地区的建筑多为楼阁,是阳屋抵阴压的邪灵,其布局多为一落,置大阔门,留宽敞前城,是阳受阴,作阳动阴和之势。平原地区建房多水平发展,深度较大,其中后落较低,以阴屋遮阳,中堂高大以正气为主,前落以阴纳阳。


因此,德化、安溪、永春大陆山区、木楼、土堡、土楼等高层住宅建筑。一般住宅也很宽,深度小,特点突出。它与沿海平原丘陵地区的单层和深层住宅的外观形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环境下的形态差异反映了中国古代阴阳二元论的思想和理念。


风水思想


在古代,理想的宅基地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一般都要经过艰苦的寻找,即所谓的卜居。风水理论对理想的生活环境有严格的选择原则。简单来说,北面有层层屏障的靠山,左右两侧有侍卫砂,前面平坦开阔,周围有秀水,远处有案砂,远处有朝拱山相对封闭的小环境。这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特色的理想环境模式,是中国古代在长期处理住宅建筑和周边环境方面的经验总结。


科学成分很多。例如,中国位于北半球季风性气候区,冬季有寒冷的北风。因此,古人在选择生活环境时,更注重北方的高山,可以遮挡寒风。传统的民居建筑大多阴阳,朝南。然而,泉州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冬季经常刮东北风,所以泉州住宅不是朝南,而是东北向西南。当然,一些特殊情况,如避邪、禁忌等,也可以朝东或朝西。


大空间的生活环境不容易满足上述要求。在少山的平原地区和没有特殊地貌的城市,几乎不可能让每个住宅都这样做。泉州传统的住宅形式是风水理念与住宅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这里的每个住宅建筑都是一个人工的风水场所。


以三落五张双护房为例。每个传统住宅的顶层建筑都是龙脉。下落的建筑是一座山,墙壁是一座山。天井是一座小明堂。虽然没有被美丽的水包围,但有一个低地形的天井。由于屋顶上的雨水汇集在天井内,天井在风水中具有水的意义,宽敞的石城是大明堂。风水认为龙脉周围应该有屏蔽护卫,否则主龙是孤独的。最好的护脉情况是后托送,旁护缠,托多护缠多龙神贵。相应地,第三落为护送砂,四进五进大厝项落后,建筑均为龙脉托送砂,厢房为第一重护砂,护厝为第二重护砂。

谈泉州传统民居建筑的人文内涵


这样一个人工创造的风水土地,是人们在风水思想的影响下,在汉唐以来三合院和四合院模式的基础上,在不断有意识地改造周围环境不足的基础上,自宋明以来风水思想指导民居建筑实践的产物。



人本思想


泉州传统古民居是以大厅庭院为中心,左右对称,前后多层次深度的庭院组合。其中,大厅庭院以中庭为中心,上下四个大厅相对形成交叉轴空间结构。这种平面图案是基于方形的九个宫殿格子,中心是天井,四个是大厅,四个维度是卧室,形成了九个宫殿的对称图案。从历史和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建筑格式是中原古代建筑形式的遗迹。


此外,庭院由门-天井-房间三部分组成,这是天、地、人宇宙在古代概念中的物化。三者的功能是:住宅居民,庭院接受世界,人们通过庭院与天地沟通;门是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界面,使庭院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


泉州传统民居由相对独立的庭院和外侧略低的庭院组成。庭院和庭院墙之间有一个长长的天井,走廊分为四六个小天井,分别与房屋大厅组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卧室,形成中央庭院和周围几个小庭院。


整个大房子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同时,大房子的成员由几个有血缘关系的独立小家庭组成。每个小家庭都可以生活在自己相对封闭的单元庭院里,而不受干扰。这种强调宁静和平氛围的民居建筑,满足了古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它也是古代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国富民和老死不相往来生活形式的写照。


礼制宗法思想


《明会典》载:公侯造房,七间九架;一产品,二产品,五间九架;三产品到五产品,五间七架;六产品到九产品,三间九架;老百姓住的房子只有三间五架。官员不允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绘画、灌井。


体现在泉州古宅上,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泉州古民居都是硬山顶,开间多为三开间、五开间,体现出强烈的礼制观念。其中五间张大厝多为官宦门第,其屋前埕两侧一般置有旗杆石座,以示荣获功名。如崇武武功大夫第、泉港土楼侍卫府、洛阳陈金城故居;惠安明·按察使刘望海故居由四列五开间大厝组成,俗称四马拖车,寓意高车司马,地位名誉尊重。清代,泉州富商通过纳官建五开间大房的例子很多,如惠安东山许氏古民居、南安石井郑运锦宅等。至于七开间大厝,实例很少见到,多为官衙变迁,如泉港卢琦故居三过七开间。


由于开放空间的限制,泉州的一些家庭在明清时期蓬勃发展,只能通过增加深度和保护房屋来增加生活面积,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有的甚至有十几个民居,排列整齐的民居建筑群。比如市区黄宗汉故居由两个三落三间张带双护房书房和花园组成,市区老范志大厦由三个五进三个张大厝组成,泉港土坑刘氏古民居由四个三进古民居和26个二进古民居组成(现存27座,占地26860平方米)。

谈泉州传统民居建筑的人文内涵


这些民居的门厅也很精致,就是所谓的凹巢三川门。与明清皇城门入口非常相似相似。通常只有两侧的小门进出,中间的门只有盛大的仪式或重大的节日。


泉州的官方住宅布局更加深入和安全,这与古代宫殿、当地医生和贵族住宅的前后庭和外国内庭一致。如明、清故宫有前三宫、后三宫,泉州古民居也以三落为民居。


在这些民居建筑中,顶楼大厦位于中轴线上,内厅是接待客人、举办重大庆典、崇拜祖先神牌的地方,最为高贵。其他庭院和住房的相对地位以大厅为中心,按照左、右、高、低的伦次排列,家庭成员也严格按照年龄、亲密、尊严安排住房。一般来说,大厅庭院大多是家庭的主要成员,后落多为女性家庭住宅,建造楼阁式,而大多数家庭成员、仆人或作为储藏室、伙房等。


自宋明以来,由于统治者的推崇,朱子学被视为正学统一世界。泉州作为朱子(朱子)的过渡,其设计和倡导的一套完整的家庭制度在泉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四个人各修行业,吉凶仪式主要依靠朱子的礼物(泉州宫志),对泉州传统住宅的发展和定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民居建筑被赋予家庭繁荣发达的象征意义。一旦事业成功,很多人都会把祖居建筑、祠堂或建造精美的房子作为光荣家庭的重要手段,为了保佑家庭繁荣,让后人富裕起来。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家庭制度的发展,这一庞大的古民居建筑逐渐成为泉州家族聚居的繁衍之地。



多元文化特征


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位于农业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汇处。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汇集在这里,传播、碰撞和融合。每一次域外文化的传播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从而发展和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多元文化特色的泉州民居建筑。


晋唐以来,中原古代文化与闽越土著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长期的融合,而闽越土著文化的建筑并未消亡,体现在民居建筑上,主要是夸张的造型和热情奔放的色彩装饰。德化、安溪、永春等地仍有少量干阑尾建筑遗留;至于泉州传统民居中高跷的燕尾脊,很可能起源于闽越船屋的造型特点。穿斗式木结构广泛应用于泉州传统民居,融合了干栏式建筑的结构内涵。


受闽越船舶文化的影响,许多泉州人通过海上航行从事海外贸易或移民发展。唐宋以后,这一文化特色转化为经济繁荣,泉州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定居泉州的大量外国商人也带来了伊斯兰教、印度教、景观教育、摩尼教等宗教建筑文化,为泉州民居多元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泉州民居建筑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些外来文化在促进泉州石材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伊斯兰文化对民居的装饰、造型和布局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官方住宅中广泛使用的石墙和门周围重要部位的辉绿石装饰建筑技术,与现有的北宋伊斯兰教寺庙清洁寺高大规则的石墙和绿色圆石圆石拱门一致;至于外墙装饰,各种华丽图案与西亚阿拉伯建筑的装饰风格非常相似。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