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闽南古厝

闽南古民居是指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中,屋是房子,红砖屋是用红砖造的房子,也是闽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闽南古厝


今天,闽南数百座红砖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充满温暖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冷静、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也酝酿了红砖房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深厚独特的红砖文化遗产。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中,家庭、教育和祭祀必须包括在内。100年前,闽南人完成了如此严谨精致的家庭体系建设布局理念,巧妙地结合了生活、家庭教育体系、寺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思考如何以深远的智慧繁衍家庭,和谐共存。这是秉承闽南人温柔自省的特点,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屋家族成员的灵魂,传承着家的荣耀。



闽南古厝的建筑特点


闽南古民居以官式大屋为主,故又称宫起。在许多地区,它也被称为红砖屋。它看起来像一座宫殿,宏伟壮丽,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典型例子。其主要特点是前后屋,朝南,三五开间加双护屋,红砖白石墙,硬山屋顶,双翘燕尾脊。


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看,闽南民居没有非常张扬和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和美化方面有着特殊的表现。在确定建筑元素时,我们主要从空间、实用性、物质和审美四个方面进行谈判。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闽南红砖墙体现了其地域风格特征,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有很多因素。虽然我们无法追溯它的起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上了解到,闽南民居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其独特的特点,尤其是砖石混砌、墙面装饰和色彩图案,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该地区的民居属于红砖文化区。



闽南古厝内部布局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闽南古厝


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是光厅暗屋。中间大厅宽敞明亮,是祭祀祖先、神灵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大厅后壁多用可折叠的大木门隔开,平时与后轩分开。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有贵客要事,也可延入后轩秘密谈话。有时候可以打开大扇木门,把大厅和后合并,增加活动空间。大厅两侧是东西大房,是主卧。大房房门悬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大房子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大房子后面有后房,是丫鬟的卧室或储藏室,用于存放物品和箱笼。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闽南古厝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五开间即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古宅是在一明两暗布局的基础上,由多个单体建筑和外部空间组合而成的合院建筑。



闽南古厝分布


闽南古屋主要分布在泉港、德化、永春、安溪、南安、惠安、晋江、石狮、南京、和平、云霄、诏安、东山、漳浦、龙海、华安、长泰等地。古屋总体相似,但有些细节不同。


闽南古厝建筑代表


南安蔡氏古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闽南古厝


蔡氏古民居位于南安官桥漳里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建筑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公元1862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蔡氏古民居建筑,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棂雕花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有魅力,留下了更多当时名人的书画。木雕、泥塑、砖雕、石雕随处可见,工艺精湛,多采用透、浮、平等工艺。雕刻内容丰富多彩,有动物、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刻不仅体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也体现了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大观园。


泉港土坑古厝群



古土坑群的整体规划相当聪明,排列井然有序,布局精巧。大部分坐西北朝东南,冬暖夏凉。住宅分为8排,每排建筑距30-50米,便于交通活动。刘氏古民居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座椅屋脊高翘,壮观辉煌。门窗有圆、方、拱、菱等形式。它们都是砖石、木结构,石材、衬衫和木材都是从其他地方购买的。大目前为止,大多数古民居都能保存下来,建筑也很坚固。刘氏古民居是土坑村的群体建筑,它代表了当时当地建筑的最高水平。


闽南古民居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其独特装饰、色彩图案,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其独特之处。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该地区的民居属于红砖文化区。


红砖文化在闽南古厝的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红砖文化不仅是闽南古建筑特色发展和成就的总结,也是闽南人坚韧、开朗、冷静、开放的性格、智慧、温柔、反省、奋斗的特点,以及务实、进取、勇敢、奋斗的风格。红砖文化是与闽南人民精神世界相连的文化,是闽南人民繁衍壮大的精神力量。这种文化不仅是闽南人的瑰宝,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