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青城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青城古民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北端的黄河南岸青城古镇,主要有高家祠堂、城隍庙、青城书院、东滩戏楼、45院古民居。古建筑和民居群是甘肃省最大的。公共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构成了有机体系,历史风貌和建筑格局保存完整真实,是黄河中上游传统农业社会形态的实物遗证。

谈青城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第1张

一、黄河千年古镇

黄河穿过兰州盆地,浩浩荡荡地奔向东北,一路开山辟土。穿越桑园峡、小峡、大峡后,积累了一片绿洲,孕育了一座黄河古镇——青城。长期以来,青城人杰地灵,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水旱码头,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寨城堡,明清龙水烟之乡,享有“千年黄河古镇”和“长江以南”的美誉,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临河靠山,战略地位重要。唐代有龙沟堡。宋代仁宗宝元年间,在宋西夏对峙中,秦州刺史狄青在原堡的基础上,沿河扩建了一座狭长的城堡,称为“一座城市”和“一座城市”(后人纪念狄青,也称条城为青城)。明朝时,许多姓氏家庭随明肃王迁移,政府组织从山西、江南等地移民青城,古镇日益繁荣。明万历时期,政府在青城设备驻防。

明清时期,青城地理环境优越,水烟产业蓬勃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崛起。商店众多,交通繁忙,码头繁忙,使青城成为区域贸易中心,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为青城古镇奠定了基础。

如今,位于青城镇的城隍庙、青城书院、高家祠堂和大量古民居向我们展示了黄河古镇的繁荣。神爷的旅游、英雄武鼓、青城小调、道台狮子表演等传统民俗文化向我们讲述了古镇的优雅和仁义。

二、“水烟兴青城兴”

青城位于黄河边,水资源便利,气候潮湿,土壤肥沃,水烟种植条件独特。据史料记载,青城水烟种植加工始于明代。清初,清代有200多家水烟作坊,人口增加到3万多人。水烟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是青城经济发展的命脉。当时,青城黄烟和园川绿烟在兰州黄河边闻名全国。

青城水烟以其优良的风味、精致的加工和精致的成分而闻名。它含有20多种香料和中草药。它被称为“银丝”。作为明朝苏王每年向朝廷贡献的“八宝”之一,也是清朝宫廷水烟的常用原料。

谈青城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第2张

青城水烟主要分为黄烟、青烟(绿烟)、棉烟、麻烟四级,黄烟主要销往天津、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青烟主要销往甘肃、四川、山西等贫困地区。出口水烟的主要交通路线有五条:水路通过羊皮筏运至宁夏、包头,包头运至大同、天津,然后部分运至东北;陆路有甘陕线、甘川线、甘新线、甘青线。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青城水烟发展达到顶峰。种植面积包括青城黄河两岸、上下峡口、北湾三滩,甚至远至靖远,形成了一批“源兴”、“巨顺”、“宏兴源”等大型品牌商号。水烟产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繁荣。通过商队交易青城水烟等地方特产和中原东南沿海百货公司。在贫瘠的甘肃,青城以繁荣而闻名。富商不遗余力地发展和建设青城文化教育事业和公共事业,使青城有“优雅青城、仁义之乡”和“小兰州”的美誉。

三、黄河遗韵古镇遗珍

千年黄河古镇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优越的地理环境、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教育。它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迹,如学院、祠堂、神庙、戏剧建筑和民居,完全反映了西北农业社会文明的独特形式。

在古代农耕社会,一般都有城隍庙供奉城隍庙,祈求保护城市人民,惩恶扬善,消除灾难。青城城隍庙位于青城镇中心,建于宋仁宗宝源年间(1038-1040年)。它是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又称“狄青府”。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改为守备府,是条城守备军总部所在地,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城隍庙。现院献殿为遗存建筑,其他建筑为复建建筑。如今,“城隍出府”的民俗依然存在。

城隍,道教守护城市之神。城隍信仰在南北朝兴起。到明清时期,它逐渐从守护神演变为与人间政府派遣的“阳官”对应的“阴官”。城隍的功能是保护城市,保护人民,惩恶扬善,监督人民,消除灾难。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的地方。青城城隍庙祭祀的城隍是楚汉之争中“信阳误楚,身殉汉皇”的“忠侯”纪信。

原山门有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由自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它体现了城隍的文化功能。进入山门的是剧院(已毁重建)。院子东西两侧有三个看剧厅和陪殿。原陪殿供八府(兰州、庆阳、宁夏、平凉、金昌、凉州、甘州、西宁)和七十二县城隍木主。院子中央建有献殿,供奉城隍,献殿东西两侧墙上镶嵌着城隍庙建筑记录和捐赠纪念碑。献殿后为大殿(复建),城隍办公场所;然后是宿舍(复建)。

古代学院是唐宋至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传统教育机构。它是私人或政府设立的聚徒教学和研究知识的场所,通常由著名学者主持。

谈青城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第3张

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青城书院。由山门、厢房、过厅、大殿等组成,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7平方米。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皋榆联立高等学校”,现建筑遗存保存完好。山门两侧各立道光12年(1832年)刻有《创建书院集资碑》三通,描述了青城书院的建设过程,刻有147名捐款人姓名。青城书院由当地烟坊集资建设,年费也由烟坊“出境烟担货抽银一分”供应。

青城交通便利,明清时期黄烟盛产,商家云集。清朝中期,逐渐发展成为富甲、文化教育繁荣、人才辈出的龙上名曲。据文献记载,清代青城有六所学院,有11名进士和74名文武举人。

祠堂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用于祭祀祖先、讨论家庭重要事务等活动场所。它具有维持家庭感情、社会教育和社会援助的功能。青城高家祠堂建于清乾隆50年(1785年),由山门、前后大厅、祖堂、跨院四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它是青城高家族崇拜祖先和聚会的地方,是研究封建社会宗法关系的重要遗迹。

剧院,又称剧院,是一座用于表演的建筑,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化表演的传承场所。中国古代有许多戏剧表演场所,从最原始的广场大厅露台到寺庙音乐厅、瓷砖市场钩栏、住宅舞台、会议厅、餐厅、茶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戏剧表演场所。

青城东滩剧院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8平方米,保存良好。它一直是居民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著名的陕西三义社、易俗社、兰州福庆社、关娃子戏班都在这里表演,成为清代青城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

青城古镇现有45院古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多为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建筑风格吸收了北京、天津、山西等地的特色。砖雕门楼、六柱门楼、垂花门楼等,门楣、龙头墙装饰牡丹、博古、蝙蝠、渔樵等砖雕。大部分与门楼对应的厢房山墙都是用“五子登科”、“旭日东升”、“五福捧寿”、“渔樵耕读”等砖雕图案制作的。素雅朴素,田园意蕴深厚,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农耕文化。

专题推荐:

寺庙设计施工公司

寺庙规划_寺庙规划设计_寺庙规划方案

寺庙设计效果图-寺院规划设计图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