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守护好“年轻的历史建筑”

近日,市规划局就一份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进行批前公示,全市新增了400多处历史建筑,其中很多建筑南京人耳熟能详。如南大汉口路校门、南师大随园校区宿舍、东大部分教学楼和宿舍等。

南京:守护好“年轻的历史建筑”  第1张

历史建筑是南京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城市名片,它们记录着时代变迁,承载着市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保护好这些建筑既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也是彰显南京人文魅力、凸显城市特色的需要。如何保护好历史建筑,对于文保部门、产权业主及普通市民,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根据《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规定,历史建筑指经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和重要近现代建筑的建筑物、构筑物。这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历史建筑是“编外”的、“候补”的文保单位。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建筑的保护不重要,只是相比已经有成熟机制的文物保护,历史建筑保护的方式有所区别,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完善。

南京:守护好“年轻的历史建筑”  第2张

翻开这份新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上面的建筑大都很“年轻”。南艺的教学楼、琴房是上世纪70年代的,位于成贤街118号的科技会堂是1983年的……以往,在谈到南京近现代建筑尤其是民国建筑的保护时,既要保护也要活化利用是社会各界的共识;而这批年轻的历史建筑本身就是“活”的,教学楼还在教学,宿舍里还住在学生,又该如何保护呢?

做好历史建筑的确定、挂牌和建档,公布名录,只是保护工作的第一步。成为历史建筑之后,除产权所有人外,政府相关部门也负有相应责任。那么对于建筑的修缮、保养,责任如何划分,政府如何扶持帮助?在日常使用中,业主到底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需要更明晰的界定。既然是历史建筑,又如何真正做到让大众能够接近?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工作中逐一面对化解,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最终建立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规范和管理机制。

南京:守护好“年轻的历史建筑”  第3张

几个月前,上海静安区巨鹿路888号优秀历史建筑遭拆除一事引发广泛关注。虽然最后以相关部门责令业主停止改造告终,但事件的发生、发酵和演化过程都值得反思。历史建筑的最大特点是不能再造,毁掉一个就少一个。如果这些历史的见证、文明的标志都没有了,城市文明也将大为逊色。以此为鉴,从管理部门到社会各界都有责任守护好历史建筑,守护好城市的根与魂!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