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筑的基本特征(一)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形成了固有的艺术风格与构造特征,包括完整的木架构体系,三段式的外观特征,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装饰色彩与等级的紧密结合等。

文化建筑的基本特征(一)  第1张

1、完整的木架构体系

亲木文化情结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像中国这样,在近现代西洋建筑东渐之前,如此漫长地热衷于土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

优点:第一,取材方便,加工容易中西比较: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1420年动工,1470年完工;同期紫禁城1407年动工,1420年完工;法国凯旋门30年完工,同时期乾隆建造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开始于1767年,1771年完工。第二,灵活性强由于墙壁不负担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物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门窗开设比较自由,并发展成精妙而独特的中国门窗文化。第三,抗震性强,墙倒屋不塌。木材具有一定弹性,梁柱的框架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因而木架构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强,墙是隔断不承重,防御地震,缺点:第一,怕火紫禁城火灾:1421年三大殿雷击烧毁;1557年三大殿,太和门,午门等被烧毁,从明到清较大火灾24次。圆明园火灾:1860年英法,石造宫殿,石柱,石墙;防火措施:紫禁城,金币和金元宝,“天下太平”;水缸。第二,木结构对生态的破坏。

2、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

中西对比:群体与单体中西文化差异:群体与个性基本单位:间单体建筑构成庭院,形成中国庭院文化。

“群”: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汉墓画像砖中的院落:左右,左为两种院落,后边的是主人的堂屋,右边为附属建筑,灶膛,水井,仆人扫院子。

以木架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平面布局的基本原则是以“间”为单位构建单体建筑,再由若干个单体建筑构成庭院。单体之美,只有体现为“群”的一部分时,才有价值,也只有存在于“群”中,其艺术价值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现。甚至可以说,“群”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太和殿的威武壮观只有在紫禁城的森严氛围中才能得以表现,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群体组合使中国古代建筑远远超过了其他造型艺术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获得了极为特殊的美学风格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文化建筑的基本特征(一)  第2张

3、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

均衡对称: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庭院布局为两种:三合院,四合院。受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影响,古代建筑的庭院与组群布局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进行设计建造。

一般庭院布局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在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然后在院子的左右两侧沿着横轴线以两座体量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构成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的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构成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四合院。四合院的四角通常用走廊,围墙等将四座建筑连接起来,成为封闭性较强的一个整体。这种布局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观念。

另一种四合院则在纵轴线上建造主要建筑,在其对面建造次要建筑,在院子的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连结成一体。这种以回廊和建筑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起到艺术上大小,高低,虚实,明暗的对比效果,同时回廊各间装有直棂窗,可向外眺望,扩大空间感。除上述各种布局方法以外,汉朝以来还有很多在纵横二轴线上都采取对称方式的组群。与四合院的建制相反,它以体形巨大的建筑为中心,周围以庭院环绕,在外面用矮小的附属建筑,走廊或者围墙构成方形或圆形外廓。历代坛庙等礼制建筑采用的多是这种布局方式。

以均衡对称方式为原则构成的古代建筑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是一个可以满足各方面用途又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群体的严密整体。

以北京故宫为例,它的总体布局是沿着南北轴线纵向布置起来的,以天安门为序幕,外朝三大殿为高潮,景山作为殿尾,既有主有从,又前后呼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大组群的建筑形象,恰如一幅中国的手卷画,只有自外而内,从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中,才能体味到它的美妙与精华所在。

4、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

文化建筑的基本特征(一)  第3张

善于将建筑的各种构件进行艺术加工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突出特征之一。以木架构为结构体系的中国古代建筑,它们的柱,梁,枋,檩,椽等主要构件几乎都是露明的,这些木构件在用原木制造的过程中大都进行了美的加工。

月梁,驼峰,撑拱,牛腿,菊花头,蚂蚱头,麻叶头;

屋顶上的鸱吻和宝顶,瓦当;

屋脊上的瓦头雕刻花草,禽兽等纹样,增加了建筑鲜活的生命感;

门窗,石礅,木柱;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