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建筑文化格局变迁之哀愁

中国的建筑技术,在钢筋混凝土发明前,绝对是领先世界的不传绝学,依靠手工艺人的口传心授,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如今不少地方还有历史遗存,当我们参观名胜古迹,登上楼台殿宇,无不为古人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浅谈中国建筑文化格局变迁之哀愁  第1张

据文献记载以及一些资料,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皇帝王侯,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亭台。比如历史著名的已经消失的秦朝的阿房宫,世界奇迹之长城,现存最早最高的山西应县木塔,三大石窟之甘肃敦煌石窟、山西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北赵县赵州桥,建筑群落保存完整的帝王宫殿:北京故宫,以及一些名胜古迹地方的庙宇楼台,都是驰名中外的古代建筑高超技艺的艺术结晶。

这些遗存楼宇,是我们得以管窥古代建筑师技艺的一扇窗户,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文化的变迁。上古以来,由于古时森林茂密,人数较少,古人对木、石、土就地取材,加上人们的智慧,建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古代建筑总体来说都是以木为主干结构,辅助以砖瓦石。分为三层,下层用深挖夯土和砌石的方式,牢固地基,有的为了凸显雄伟,因此地基可以夯筑十几米之高;中层用原木立柱,选材考究,配以柱石,上层用卯榫结构和中层连接在一起,采取层层叠叠的斗拱架构,在上面用瓦铺面防水,辅助一些装饰美观器件。

古代建筑之美,主要体现在整体结构的优美轮廓和变化多端的造型,其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屋顶,既起到排水防漏作用,又美轮美奂,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赞美楼宇。其造型多变,比如屋顶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多种造型,布局严谨,建造有法,或庄严肃穆,或宏伟豪壮,或小巧玲珑,或妩媚飘逸,每栋建筑就是一副精美的画卷。

中国建筑的实用性体现在结构体系科学,民间常说“墙倒屋不塌”,主要是因为,作为骨架的纯木榫卯架构结合紧密,分散应力,外围砖石只是一个修饰作用,并不起承重作用,因此抗震性非常强,如今遗存的最早最老的辽金建筑:山西应县木塔,67.31米高的纯木塔身,没有一根铁钉,建造近一千年来,遭受五级以上地震十余次,多次战火洗练,上世纪曾遭受炮弹200余发,如今依然耸立牢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而其竟然全是木制结构,远超过其他两塔。

浅谈中国建筑文化格局变迁之哀愁  第2张

中国建筑布局一大特点就是坐北朝南,相互对称。而现存的北京古建筑群,就是一个代表,古代帝王讲究坐北朝南,楼宇接天,一方面说明自己是真命天子,一方面从布局和采光上来说也很科学,而中轴线的作用,体现了中国人朴素的哲学观:中庸,对称,和谐、美观。北京古建筑群的布局都是依照中轴线铺开建设,显示出庄重威严。一般像样的民居必定是坐北朝南,房屋结构一定是左右对称。

中国建筑之美还有一个就是色彩的运用以及装饰物的雕琢。古代建筑色彩限制很严,只有帝王才能用黄色,因此色调大多以“蓝、绿、红为主,间以墨、白、黄”(《营造法式》),一般北方民居多以青砖灰瓦为主色调,南方民居以白墙青瓦为主色调,都间以红门绿窗作为点缀色彩。至于门窗的雕琢,影壁的特色,以及雕梁画栋和屋顶的吻兽等级,无一不隽永寻味,精美异常。

中国古代建筑就是一副精美的画卷,一首诗歌的享受,虽经历史变迁,但是其文化根底未变,一直流传。然而随着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中国建筑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尤其是近几十年,经过城市的不断改造和建设,一些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已经消失的无影无形,一些建筑古迹也是支离破碎,在古建筑保护和现代城市规划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今的城市乡村,变成了一个模样,失去了灵性和活力。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以及建筑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人们可以向更高的空间发展,但是发展的代价也造成了千篇一论,原先的一些建筑美学被西方的抽象派打击得体无完肤,飞檐亭台变成了奇形怪状,青砖绿瓦变成了灰色的水泥,美丽的飞檐廊宇变成平面的游泳池。建筑界向西方学习,都争先恐后的要建世界第一高楼,在高度上你争我赶,在设计上以怪、奇取胜,完全抛弃了我们赖以自豪的传统审美观,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乡村成了枯燥呆板的平面框架结构。

行走在如今的城市乡村,观看建筑,只感觉到冰冷的气息,没有优美的韵律;四处可见的格子式的长方块,很难寻找那美丽的飞檐角;颜色是清一色灰色,以及亮瞎眼睛的玻璃幕墙;曾经的雕梁画栋,曾经的红砖绿瓦,曾经的静谧的四合院,曾经的悠闲地马头墙,如今只能在景点买票参观,或者是远郊僻壤才可难得一觅。

浅谈中国建筑文化格局变迁之哀愁  第3张

建筑文化的演变,到了我们现代人手上,已经出现即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尤其是榫卯结构,现在能够完全传承技艺的又有多少人?而建筑美学,那么多的建筑学院,那么多的建筑人才,我们在现代建筑里又有几栋能够代表?

我不反对学习西方技术,也不反对建筑高楼大厦,更不会抱着老传统不放,只是想提醒一下建筑界人士,能否在设计的时候多考虑一些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而针对那些城市规划人士,能否在古建筑保护上多用点心?针对那些虚心学习的人才,能否除了建筑技术,更要在民族文化保护上多吸取一些国外经验?

我们如今很多人喜欢出国旅游,尤其是去国外一些名胜古迹,比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威尼斯等等,我们看到,国外在保护古建筑上从来不吝财力,首先是保护意识很强,其次是出台很多措施进行维护,针对一些古建筑有着严格的法律保护,要想动一砖一瓦,都必须经过听证会以及众多部门的批复。因此我们看到,国外同样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里,还有很多古代建筑完好无损,相互和谐共存,并不是为了现代规划就让古建筑让位,而是现代建筑为古代变更设计。

上世纪中叶,梁思成林徽因夫妻,为了保护古建筑上下奔走,最后曲高和寡,老城面目全非,近些年,又恢复了一部分,但是,毕竟是仿建,已经失去了一些韵味和文化。而在其他城市,同样的大破大拆也在同时上演,许多古文明毁于一旦,多少年后,人们反思过来,旅游潮经济论大流行,于是,又开始建一些没有文化价值的现代建筑冒充古建,起楼卖票,圈地收费,已经没有了文化灵魂和历史积淀,只不过是经济因素的躁动。徒让人对着水泥默默发呆,一把辛酸泪,尽付东流水。

专题推荐:

寺庙设计施工公司

寺庙规划_寺庙规划设计_寺庙规划方案

寺庙设计效果图-寺院规划设计图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