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砖雕: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据考证,临夏砖雕起源于北宋,明清时工艺趋于成熟,到现代则日臻完善。由于历史上战乱,民族迁徙等原因,早期砖雕精品已难寻觅,目前的宋金砖雕主要见于临夏地区出土的宋金砖墓中。

临夏砖雕: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1张

临夏砖雕艺术的是在明清以后,擅长雕刻的回族人民将汉族传统砖雕艺术与伊斯兰文化巧妙结合,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砖雕艺术风格。临夏砖雕主要集中在清真寺、拱北、红园以及名人古民居建筑装饰上。

砖雕艺术也以它“取材简易,雕制便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爱,雅俗共赏”等优点,更广泛地进入人民的生活,它将会与其他传统工艺美术一样,在古河州六县古民居中,风格独特、工艺精良的砖雕作品可谓比比皆是。

民居砖雕呈现出风格多样、手法细腻的特点,这也与临夏地区的独特社会环境有关,受伊斯兰教文化及商业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影响,河州商业的繁荣不仅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巨贾富商。

在当时王公贵族与庶民百姓的宅地是有严格区别的,据《明史·舆服志》记载:“庶民庐舍……不许用拱斗,饰彩色。”在这种封建制度下,无官无等的地主商人纵有家财万贯也不敢在民宅建筑中使用上等材料,于是福而不贵的商人财主只好在砖上动心思,下工夫,并将积累的大量资财用于修建清真寺、住宅,以此标榜财富,光宗耀祖,这也从客观上促进了砖雕艺术的发展。

临夏砖雕: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2张

这时期砖雕艺术在人才上巧匠辈出,风格上质朴简约,作品内容丰富多彩,雕工精细,在西北声誉极高。展现出回族砖雕艺人对砖雕艺术的独特理解。到民国时期,临夏砖雕进入了鼎盛时期,无论在制砖业还是砖雕业都已颇具规模。

此后,临夏砖雕在吸收绘画、木雕等技艺的艺术特长的基础上又采用了高浮雕手法,至此临夏砖雕风格由明清的质朴简约转变为细腻繁复。小幅作品即可雕出几个层次,构图严谨,大幅作品则要饰上凸出的回纹,并在四周衬以几何纹图案,高贵富丽。

这一时期的砖雕作品最具代表临夏砖雕艺术,在这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的砖雕主要代表作有:

《龙凤呈祥》:在清真北寺的影壁上保留着保存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临夏砖雕是建于明末清初的八坊清真北寺门前的“龙凤呈祥”影壁,堪称河州现有砖雕的精品。影壁两边为“凤凰来仪”,中为“墨龙三显”,观此影壁,浅浮雕墨龙,忽隐忽现,阴云漠漠之中,纳云吐雾,夹带雷声,有大雨骤至之感。

临夏砖雕: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3张

《江山图》:坐落在临夏八坊三道桥东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的东公馆,此馆原为国民党河西督办回族政要马步青的私人官邸,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共有砖雕189幅。其中有砖雕精品——江山图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为《江山图》,位于东公馆处于中心天庭影壁的最大的一块砖雕的正中,这幅画刻长2.5米,高2米,由二十四块厚7厘米,宽25厘米的方砖组成。画面上红日当空,江河万里,群山耸立,青松劲拔,波光粼粼,白帆点点,蔚为壮观。此外,在画面四周的影壁上,上有砖雕房脊,下有雕花座台,四周字环绕之。整幅作品以宏伟的篇幅,丰富的画面和高超的技艺令人叹服。

《泰山日出图》:临夏红园南侧照壁的《泰山日出图》广泛借鉴中国画的手笔意趣,采用了国画荷叶皴的技法,画面中山峰巍峨,中间石径盘旋逶迤,宝塔耸立,流水朝阳,是创造性地将国画皴法运用到砖雕之中的典型代表,面对作品,似身临其境。

《石榴双喜图》:临夏红园北侧照壁上的一帧《石榴双喜图》更是玲珑别致,惹人喜爱,石榴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一双喜鹊似已饱尝了那珍珠似的石榴,正在举起一只爪子,擦去尖喙上的残汁。高明的构思、精湛的雕工,把生动的画面和传神的意趣,淋漓尽致地再现在几块青砖之上,令人叫绝。

临夏砖雕汇集了木雕、石雕、绘画等多门艺术的技法,融汇多民族的文化,使得临夏砖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砖雕图案精美,雕刻细致,内容丰富,构思巧妙,表达了临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祝福。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