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中台基的那些事儿

所谓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台基就是中国古建筑的基础,其主要作用为防潮、防腐,承托建筑物,增强单体建筑的高大雄伟。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一般房屋用单层台基,隆重的殿堂用两层或三层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台基主要有两种类型:土质台基和石质台基。其中,土质台基最为普遍。因此,建筑时,通常需要大量土木材料,“大兴土木”、“土木工程”等词即由此而来。

那你知道中国古建筑中台基有哪些构成吗?

台基包括台明、台阶、栏杆和月台四个部分。

一、台明

台明有须弥座和普通台基两种。

1、普通台基

早期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大夯制而成,后也用砖石,常用于小式建筑。但在台基上建汉白玉栏杆的则用于大式建筑和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2、须弥座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须弥”原为佛经中的山名,佛教圣山称为“须弥山”,印度把须弥山作为佛像的基座以示佛居于圣山,更显示佛的崇高与神圣。我国最早的这种状似须弥山的佛像台坐见于山西大同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工字形基座,是在我国早期出现的形式。

宫殿建筑的基座,常由普通台基和须弥座复合而成,须弥座可以做单层或双层,重要的建筑也可以做成三层重叠的须弥座,俗称三台须弥座,简称三台。

二、台阶

建筑台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筑交通联系构件,在建筑设计中一直被广泛使用。台阶具有“台”和“阶”的性质和特征,不仅是供人们上下行走的建筑物,也有助于衬托建筑形象和丰富建筑空间层次。

宫殿中常见的台阶是垂带踏步,一般都布置在明间的阶下,而且垂带石中线与明间的阶下和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垂带石尺寸与阶条石尺寸相同,侧面不砌象眼。同时在台阶上设御路,这是一块长度和垂带石相同的石条,上刻龙凤、云纹等,又称龙凤石。

在自由式的园林空间布局中,一般使用台阶将建筑结合自然空间形态,以曲线、折线等将建筑连接起来,通过高差的起伏变化丰富园林空间层次,以形成视觉上的变化。同时通过台阶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得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达到“借景”的目的。

三、栏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写下的佳句。玉砌就是白大理石砌筑的房屋阶基,也叫台基,而雕栏就是那阶基上的石栏杆。

栏杆,宋时称勾阑或钩阑。最早使用的是木栏杆,石栏杆出现较晚。目前,所见最早的为隋朝建的安济桥和五代建造的南京栖霞寺舍利塔上的石栏杆,是仿木形式。石钩栏的构造和雕刻都是从木栏杆演变而来,后世的钩栏向单一化和标准化发展。明、清时代的钩栏只是在望柱之间嵌上一整块石雕栏板便算构成,望柱头多雕刻云纹,加工也比较简易。用整块石板仿同时代木栏杆的形式镂雕,称栏板;板间立石柱,称望柱。栏板、望柱间用榫连接,一般均衡地一板一柱相间。

四、月台

在古时建筑上,正房、正殿突出连着前阶的平台叫“月台”,月台是该建筑物的基础,也是它的组成部分。由于此类平台宽敞而通透,一般前无遮拦,故是看月亮的好地方,也就成了赏月之台。而现代的月台通常指进入火车站后方便旅客上火车的一段与火车车门踏步平行的平台。

据《同安县志》(历史上杏林为同安县辖)记载,“月台”在安仁里登瀛乡,清嘉庆年间(1796——1820)陈蓉光建,是当时同安一处著名的胜迹。登瀛即今曾营居委会,原为海边之意,后因闽南语谐音而衍化。“月台”遗址总占地为四十余亩,耗资之巨、用料之考究为当世民居之罕见。“芝圃别墅”筑有亭台楼谢、水池假山,栽种许多奇花佳果,并搜罗有一块回音巨石,其趣无穷。东南临海,涌海入怀,兴之所至可直接乘小船出海。右筑有观景高台,上矗“月台”石刻,乃摹泉州承天寺匾额字体。若登台远眺,则万顷碧波,海天一色,飞鸟帆影尽收眼底。

说完了台基的构成,我们再来谈谈中国古建筑台基的等级制度。那么,我们中国古建筑台基分哪些等级呢?

1、普通台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

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

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

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以上就是中国古建筑中台基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了解它们有所帮助。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