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是慈禧太后的宿舍

颐和园是清朝的皇家花园和宫殿。乾隆继位前,北京西郊建了四座大型皇家花园。从海淀到香山,这四个花园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彼此缺乏有机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个空旷的地区。乾隆决定在瓮山地区用巨大的银色建造清邑花园,以此为中心,将两侧的四个花园连接起来,形成从现在的清华花园到香山20公里的皇家花园。

颐和园是慈禧太后的宿舍

颐和园原名清怡园,建于清乾隆皇帝15年(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怡园、圆明园、长春园)之一。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重建,改名颐和园14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资金修建光绪21年工程结束。光绪26年又被八国联军破坏,次年修复。可分为宫廷区和园林区。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整个公园的四分之三。它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最巧妙、最独特的想法是她728米长的走廊。走廊和走廊中的绘画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它还起到了将公园内的所有景点有机连接起来的作用,衬托出整个花园的美。

颐和园是慈禧太后的宿舍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花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有一个长堤——西堤,从西北向南蜿蜒。西堤及其支堤将湖分为三个不同大小的水域,每个水域都有一个湖中心岛。这三个岛屿在湖面上布置得很好,象征着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颍州。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层次分明,避免了单调空疏。

颐和园是慈禧太后的宿舍

西堤是一个不宽的堤岸,没有实际效果,但设计师必须人工切断平坦的堤岸,在堤岸上建造西堤六桥,形成美丽的六桥烟柳,风景不少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丽的是玉带桥。昆明湖南侧是建园时故意保留的小岛,又称龙王庙,用十七孔桥连接湖东岸。昆明湖由十七孔桥、龙王庙、西堤装饰,巧妙运用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峰纳入游客的视线。湖光山色,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颐和园是慈禧太后的宿舍

万寿山南坡(即前山)靠近昆明湖,湖山联属,形成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与园外借景相结合,形成连续展开,如锦如绣的风景画卷。前山靠近公园的正门和帝后宿舍,游览往返更方便,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公园里的主要建筑都聚集在这里。在前山建筑群的布局中,造园工匠相应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中间建造一组大而生动的中央建筑,从湖岸到山顶,一个华丽的宫殿亭覆盖了山坡,形成了贯穿前山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建筑包括公园主体建筑──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在皇帝和后来举行了庆典。

后湖的河流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脚下。园林工匠巧妙地利用河北岸和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积假山障和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实山脉相匹配,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河流的水面宽窄不一,时收时放,划船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的趣味,成为园内一道极佳的宁静水景。后山的景观与前山大不相同,是一个充满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森林茂盛,山路弯曲,景色幽静。

颐和园是慈禧太后的宿舍

颐和园是慈禧太后的宿舍

除中间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大多集中在几个地方,与周围环境形成精致的小花园。它们可以随地形灵活布置,无论是坐在山上,还是靠在山坡上,还是靠在水面上。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皇帝时期模仿江南河街的买卖街遗址。后山的建筑除了谐趣园和吉清轩在光绪时期的完全重建外,其余都是不完整的,只能依稀识别当年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