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最大、最后的高潮,始于康熙(1662-1722年)。康熙是清代皇家园林建设的奠基人,他在思想上为皇家园林树立了榜样。园林历史学家周伟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写道:康熙主持的长春花园和避暑胜地在园林成熟期具有重要意义,康熙本人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也应得到肯定。此后,乾嘉时期的皇家园林在他奠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最终达到了北方园林活动的高峰。”
康熙,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是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二位皇帝,一生成就颇多。康熙的园林活动最初集中在京师大内御苑和西山离宫御苑。年轻时,他为巡狩猎大规模建设了北京南苑,由于北巡,途中建了大量的行宫别苑。根据康熙的日常生活统计,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花园里度过,无论是在京师还是巡幸驻陛。长春园、喀喇河屯行宫、静明园、萼辉园、避暑山庄是康熙按照明确的造园思想建造的,都是清代著名的园林。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建于康熙42年(1703年),至今仍是人们度假的旅游胜地。
1.康熙园的思想动机
康熙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皇家园林活动,离不开他的修身养性。康熙36年(1697年)基本统一全国领土。在接下来的20年里(到康熙54年,即1715年),他抓住和平建国的机遇,开始建设科学文化事业,制定了具体的文化治理政策。园林活动是康熙文化治国的重要途径。园林已成为他生活、阅兵和阅读奏章的地方。康熙39年(170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值的23.1%[4],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一,为康熙皇家园林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此期间,他的园林活动达到了顶峰。
康熙造园目的明确,清·《避暑山庄诗序》讲述了康熙造园的思想动机:奉慈合,征宿门问饭之诚;如果你靠台榭,你会看到茅茨不剪的意思;观灌种,很难读到庄稼;玩禽鱼,想想万物之咸。康熙吸取了历史上皇帝的教训,通过园林活动展示了他的儒家品格和理学思想;他继承了天人的宇宙观,反映了平庸的概念;他通过园林活动促进了民族和谐;他在园林中展示了仁爱、孝道、节俭的美德;他热爱科学,擅长耕作,园林成为他知道的场所。
2.康熙园的价值取向
康熙站在新旧文明之间,掌握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哲学儒家思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从康熙175卷的四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修身治国的重要表现是通过园林文化活动倡导儒家思想的致中和。康熙建造的园林是他致中和思想的物化艺术形式。他一生勤于爱民,期万类之和。这种儒家价值体现在康熙造园的各个层面。他围绕治世、宽仁、孝、节俭、格物等思想要求进行园林创作。
康熙的园林思想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隐逸思想;它也不同于其他皇帝的园林思想;从他崇拜的理学世界观出发,他加强了园林中参天赞化育的哲学,达到了致中和的儒家思想境界。他积极聘请张然、叶涛、雷金玉等著名园林家和建筑师,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段,实现了儒家思想作用下对皇家园林功能的要求,展示了他及其时代皇家园林的价值取向。
3.康熙造园的艺术风格
康熙造园不求辉煌,取自然,他的造园手笔打破了宋明以来的园林模式。康熙造园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巡游活动。他南巡了六次,江南美丽的风景滋养了他的园林美;他还多次北巡、东巡、西巡。清澈的松花河和广阔的戈壁沙漠使他的园林美学不仅美丽细致,而且充满了大胆大方的个性化风格。康熙善于诠释传统文化元素的核心,吸收中国文化的先进思想,有其独特的理解。他对山水、花木、建筑、禽鱼、天象等都有美学标准。
康熙注重人文之美。他通过题名揭示了园林的主题;他的园林诗词非常引人注目,数量可观;他把书法、绘画和韵味的美揉进了花园。与历史上的帝王造园相比,康熙在审美花木、审美天象季节、风景主题和风景诗赋方面更为专业。他专攻园林题名诗赋,使在他的审美思想指导下的园林景观产生深厚的哲学意境。他会心山水之情,强调儒家中庸之理。他以自己对天人的感受为主线,注重山水的一气贯注,相互希望;他经常以江南名园的造景技巧为榜样,移植创新。
康熙非常关心花木的经营,他的园林理念更多地寄托在对花木的观察和体验上。比如康熙对莲花的理解受周敦颐《爱莲说》的影响很大,他在花园里的爱莲情节被传成了一个故事。康熙继承了根据四季变化设置风景的传统,表达了祈祷繁荣、关爱人民的深刻意义。在避暑山庄梨花伴月、无暑凉、延熏山馆、松云峡、南山积雪等。
在康熙的指导下,园林创作遵循了中国早期的审美理解——中和,包括园林元素之间完美和谐的有机组成,包括风景等有形元素,以及声音、气味、温度、园艺等无形但可感知的元素。更重要的是,受儒家理学影响的园林还包括主人的情感、心境、人格,以及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流动。康熙一生追求儒家的致中和思想,在建造园林时说出了期万类之和,思大化之周汗的肺腑之言。在康熙皇帝的艰苦管理下,长春花园、塞外别墅等皇家花园多年来呈现出和平的景象,和谐代表了康熙花园的宗旨和艺术风格。
4.康熙园的实学精神
康熙自称实学家,在园林中从事科学活动,丰富了皇家园林的功能。康熙从西方传教士那里学到了几何、测量、天文等现代科学知识,并进行了深入的实际调查和研究。例如,康熙发现定南针所指的方向必须有轻微的偏差,其偏差的大小和方向因时间和地点而异。康熙对木兰围场、避暑山庄的相地过程,展现了他格物致知的科学世界观。康熙因为康熙有穷自然山川之理的功夫,才像避暑山庄一样成功选址。
康熙园注重物种科学,在园艺探索上具有创造性。他比较了南北地区的物理性质,并亲自练习识别果树的性质。他觉得很多人和一些专业书籍分不清树种,大胆地指出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谬误。康熙不断研究园艺和作物学。康熙47年(1708年)组织编写了100卷《广群芳谱》,搜索非常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生物、地理和气候的重要材料。
康熙的实学造园精神也体现在他在皇家园林中学习、研究农业、医学等科学活动上,大大增强了皇家园林的功能。康熙在西苑新建丰泽园作为农桑实验基地,探索在北方推广水稻种植的经验。康熙42年,大片水田首先在未建成的避暑山庄开辟,用于试种御稻种。收获的大米不仅每年都能满足避暑用途,还有剩余的。充分发挥皇家园林的作用,不断开展京西稻、青竹、葡萄、麦子等农业科学实验。
康熙以满族骑射传统为基础,在皇家花园驯养动物。康熙了解各种动物的习惯,为了打猎,他(康熙)还在北京一(古)法里(古)法里)=10华里=5km)在远方圆16(古)法中建有高墙的花园(南苑)中,派人饲养了大量的鸟兽,宫廷后的御花园里饲养了大量的乳虎[5]。康熙受儒家格物精神的影响,仔细研究了皇家园林中的各种动物,总结了它们的习惯特征,丰富了皇家园林的功能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