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岭南园林的历史发展和园林特色

岭南园林作为我国三大园林地方风格之一,发展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特色独特。岭南园林的历史发展突出体现在南越、南汉、明清、现代园林四个时期。过去的研究主要关注这四个阶段的园林风格特征。本文重点关注这四个园林发展阶段的生活过程,关注岭南园林随岭南地区历史环境变化而保存的核心要素,梳理出岭南园林历史发展中一脉相承的园林特色。

谈岭南园林的历史发展和园林特色

岭南园林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

历史早期,岭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一直是蛮荒之地,长期远离中原政治权力中心。唐代以来,岭南地区设立了专门从事海路对外贸易的市外使,代表朝廷总管东南海陆的外贸。唐末五代十国,南汉王朝在岭南自力更生,富民丰;明清以后,岭南,尤其是广州,一度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门户,成为全国风气第一的地方。应该说,岭南园林的持续发展与岭南地区地缘关系的持续变化密切相关。从边缘到中心,从角落到门户的地理变化直接影响岭南园林的发展和价值特征,并逐步形成具有岭南地区特色的风格特征。

君主造园偏角一侧

在岭南园林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次皇家园林,是岭南园林的两次高峰,对岭南地区的后代园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地方君主不仅受到中原文化和园林建设理念的影响,而且突出了建国后地方成就的一面,特别是传统园林建设技水系统等)的发展。为了突出财力,我们非常重视当时稀有贵重材料的应用,突出了精致华丽的装饰风格。因此,这种装饰风格的特点在岭南园林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岭南园林独特的价值特征。从南越宫到南汉宫,我们都非常重视石材和植物的使用。花石的传统、材料的使用和装饰特点对岭南后代园林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南越王宫苑

岭南花园最早的记录始于南越。秦末赵佗接替秦军尉任嚣后,在番禺(今广州)建立了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地方政权。南越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荒野的地方。到目前为止,主流中原文化已经引入,其宫殿花园也受到当时权力中心中原文化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南越国宫遗址在广州历史城区北京路考古核心发现。南越宫殿考古遗址呈现了秦汉园林的典型特征,也为岭南园林早期园林的概念和技术水平提供了第一手证据。后代常见的园林景观,如太液蓬莱、仙山楼阁、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澜等。据考古文献记载,南越王宫署面积约13公顷。以水池、水渠为主体的人工水系景观体现了早期园林理水挥之不去的观赏兴趣,与后世园林池湖景观大不相同。池中石材的布置形成了激水为波浪的动态水景效果,与弯曲缓慢的水体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水景的趣味性。此外,沙洲的应用出现在宫殿遗址曲渠北侧的转弯处,不仅产生了岛屿的景观效果,而且使水景产生了缓慢沉淀的兴趣。曲渠和沙洲在宫殿里创造了自然之美。

南越宫殿遗址恢复模型

广州南越宫遗址

据遗址推测,南越宫园作为君主日常生活的御园,具有很强的游乐性,曲水流杯是重要的游乐方式之一。远离中原权利中心,岭南地方君主可以在自己的园林中肆意发挥作用。此时,岭南地区在当时的园林建设中取得了先进的成就。在考古出土的石木结构基础上,一池用两列石板分成三个房间,通过石板底部的横向垫木分散建筑物的荷载,显示出先进的技术特点。地表排水系统非常完善,此时非常注重各种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园林素描的装饰,在宫殿和走廊综合使用了大量的石材、木材、陶器等建筑材料,石材雕刻技术非常丰富多样,用于池壁和曲流石渠底石板冰裂缝也是世界园林历史上的第一个,冰裂缝铺装对东方园林传统有深远的影响。

南越宫殿水池用石头创造激水作为波浪的水景效果

南越王宫园石木结构基础

南汉宫苑

岭南地区地方政权第二次出现到唐末五代十国阶段。公元917年,原唐清海军、静海军节使刘伟在番禺(今广州)称帝,国名大越,改元乾亨。第二年,改国号为汉,历三世五主,凡五十五年,历史称南汉。建国后,自称浪漫天子的君王遵循唐朝的政治制度,采取邻居的对外政策,形成坚实的保护屏障,注重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国力一度强大,为岭南发展创造了近半个世纪的稳定环境,也促进了岭南园林的蓬勃发展。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物力来拓展王城,记载最多的是他热衷于大兴土木建筑宫殿。在宫殿里,最著名的是仙湖药洲,它位于城西,由刘伟拓宽了城市水道,挖成了500多丈的大湖区。湖水凝绿如染,绿树丛中的亭台楼阁,离别宫殿隐藏在其中。湖中有一个沙洲岛,种植花药,有许多奇怪的石头。它是刘伟追求长生不老、炼制仙丹的地方。因此,它被称为药洲。曾经有一首诗花药在海上,云影在水中带沙流。刘夫信鬼神方术,经常在岛上聚集方士炼丹。据说当时富民有罪可运奇石赎罪,奇石被置于仙湖中,月仙湖山石如林。仙湖中作洲渚水局,散理巨石,配以洲渚水型,烟水空灵,如梦似幻,如人间仙境。

药洲遗址现存八块九曜石

南汉时期,皇家宫殿从南越宫殿扩展到城市,园林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南汉时期,园林还继承了南越宫殿时期的几个园林元素:宫殿下有运河,如昭阳殿;重视大型水景,如西湖周围500多丈;水景喜欢设置沙洲岛并置石,如药洲为沙洲岛,岛上有九曜石;观赏花,红药炼丹、荔枝红云、炼丹、荔枝红云、素馨花田、桃花夹水。宫殿建筑更注重装饰的特点,金银、水晶、琥珀、玉、云母等大量珍贵宝藏直接用于建筑构件,也反映了装饰技能也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如南寺柱透明雕刻,基石空心放置香炉烧香,石雕技能非常精湛。柱基、砖、瓦当、滴水、脊兽雕刻细节精美,釉色鲜艳,体现了南汉宫、宫遗址出土的精湛技艺。从南汉宫殿和宫殿遗址出土的柱基、砖、瓦当、滴水、脊兽雕刻细节精美,釉色鲜艳,体现了精湛的技艺。后代对南汉园林的评价大多认为,他们渴望奢侈和残忍地赚钱。然而,从岭南园林建设和传统园林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岭南园林的发展和繁荣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南汉宫遗址出土十六狮石柱

文人造园:唐宋明时期岭南园林

两个昙花一现的皇家园林,南越、南汉,对岭南园林影响深远,形成了岭南园林兼容并包、注重装饰的风格特色。此后,岭南园林的不断发展并不具有皇家性质,而是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地方民间色彩。唐朝以后,从自然风景名胜区到城市风景名胜区,虽然有官方治理,但大多是由当地的私人推的。如惠州西湖,以水利为主,以灌溉育渔为主,园林建设的原因是造福民间,实行免民钱,造福归民政策。由于这种实用的功能需求,这种风景名胜区非常简单,非楼杰阁,简单的制度,结构材料不贵,不华丽,简单。同时注意因地宜,为高必用丘陵。岭南地区一直传承着这种实用务实、以民用为民的态度。

唐代

唐代,粤中地区对外交通十分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值得注意的是,从中原流放贬级文人对岭南园林文化风格的影响来看,大陆有许多高级官员贬低了他们的才华。在这里传播中原文人文化,为岭南园林文化风格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例如,张昭远在唐代建造的郎官湖,后来被称为降级官湖;36岁的韩愈在清远阳山县被降职为县长(阳山令),52岁时被降职为潮州刺史,为岭南文化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唐代广东的园林建设更加丰富。例如,《广东通志》记载,广州荔湾的荔园以种植大量荔枝而闻名。还有张九龄建在始兴县南山下的花园、连州燕喜亭、清远韦氏花园、新兴县新州十仙花园等。

宋代

谈岭南园林的历史发展和园林特色

宋代,我国园林发展进入典型化、艺术化阶段,高度集中园林特色,运用象征手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园林空间,使当时的园林更加美丽、精致、多变。宋代,中原文人居住在岭南,也将中原的造园意义带到岭南。理学始祖周敦颐曾因担任广州提刑转运使而住在广州药洲。后来,人们在药洲湖畔修建了莲溪书院、光姬亭等建筑,以弘扬他的成就。最著名的是爱石成癖的大书画家米霏,他在广州任职时也在药洲赋诗提名,药洲九曜石因此而闻名。岭南园林的文化内涵增加了文人影响力。此时岭南官署园林和隐士园林发展突出,花石胜利传统发展。如北宋惠州园林李氏山园,是李纯思的私家花园。苏轼离开惠州时,亲自向园主致书《惠州李氏潜珍阁明》,一书,描述了这个花园的蔚鹅城南麓,提升了仙李之根,因为石阜以庭宇,跨江之鳌,发飞檐铁柱,插清江之渊沦。李氏山园表明岭南园林受当时赏石风的影响,尽显花石传统和因地制宜的园林特色。当时吴复古已经过了花甲,从北海(今渤海)到南海运石,两地相距千里,这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其艰辛跋涉可想而知。这一举动令人钦佩,成为一个美丽的谈话,得到了苏轼的真诚赞扬。于元佑八年(1093年)详细追忆此事,撰写了《北海十二石记》,又称《岁寒堂十二石记》,称近世有很多好东西可以用石头代替北海而不是南海。这篇文章也反映了岭南当时对石头的偏好。在明代收藏家林有林的作品《素园石谱》中,曾收录过《北海十二石记》和石材图形。

北海十二石收录在《素园石谱》中

文人活动为岭南园林增添了文化内涵。这时,岭南诗派也在发展,诗画艺术理念加深了花园的兴趣。同时,岭南花园具有公共花园的属性。甚至像药州这样的皇家宫殿也对公众开放,不仅成为文人诗歌和歌唱的地方,也为普通人提供日常休闲活动的风景。这种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也大多是由后代岭南花园继承的,花卉和石材的传统也因文人的兴趣而更加突出。

明代

这种文人雅趣发展到明代,以南园诗社最著名。范端昂在《粤中见闻》中记载:明初孙贤、黄哲、王佐、赵介、李德五先生结为诗社,唱及其中,振起岭南风雅。广州南园抗风轩是南园五先生结社之地。从南园诗社的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座果特的岭南园林,果树成荫,空间透明开放,垂杨列曲渚。明代嘉靖时期,南苑被遗弃。后来,南苑后五先生决定恢复修复花园。檀翠曾在《楚庭谷珠录》中记载牡丹状元番禺黎遂球的故事。它以吴越而闻名,起源于扬州电影园,并称赞南归欢迎南苑。岭南园林在岭南文人心目中,已成为岭南地域文化传承地方文人自主意识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

商家园门户:清代商业园林

园林已成为岭南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达到清代商业园林的巅峰。岭南自秦以来,以广州为中心,有1800多年的海上贸易历史。以入贡的名义进行对外贸易是当时朝廷贸易的主要形式。朝贡贸易的中央管理始于唐代,在广州设立了外交、贸易和税务部门。明代广州设怀远驿,设房接待外商,夷馆之说从此开始。明代嘉靖年间关闭锁国,但广州对外贸易从未停止。清朝康熙时期,外商船只只能进入珠江进行贸易。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外商以贸易的名义出租房屋或住在当地的旅馆里。在此基础上,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公共银行系统,政府选择合格的中国商人作为商人(HongMechants),成为外商和中国商人的中介。行商拥有承销外国进口货物和内地出口货物的巨大权利。这种垄断的公行贸易制度也滋养了一批财富巨大的公司和买家。

168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开海贸易,设立粤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和关税征收。

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十三行首设商馆,各国陆续开设商馆,成为对华贸易外交的综合组织。

1757年,乾隆关闭了江苏、浙江和福建的三个海关,只保留了广东海关的一个地方进行一。广州已成为中国唯一的贸易港口,规定外国商船只能锚定在黄埔。

1784年,美国派出中国皇后首航广州,历时188天,从而开辟了北美航线。

1805年,俄罗斯的希望号和涅瓦号首航广州开俄罗斯航线。瑞典著名的哥德堡也曾三次远航广州。

新航线的开通,来到广州的外国商船形成了夷舟蚁泊的奇观。此时,以广州为核心的岭南地区已成为中国的门户。清政府直接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隔离外国商人与中国人的接触。中国官方的恐夷心态并没有影响广州对外贸易的务实经济。为了加强海外贸易,承担官方的外交责任,岭南以广州为代表的商业园区不仅是一个休闲享受的私人场所,而且具有外交和贸易的社会功能,是当时除十三行以外最重要的生活和交流空间。

以广州为例,广州市商业园林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西关荔湾潘花园、海山仙女馆、河南海寺(今广州海珠区)、怡和洋行武家花园、芳村花园,已成为外国商人经常玩耍的地方,河南武家花园甚至曾成为英国访华使团的驻地。在广州西关地区,商业世家在荔湾岸边购买宅园,集中了以小画坊斋为代表的岭南园林之冠海山仙馆和私宅。盛时,荔湾涌还有张氏听松园、邓氏杏林庄、李氏景苏园、叶氏小田园等名园。例如,海山仙馆是荔湾地区著名的大型水景园,一池广约100亩,池水直达珠江,冬季仍水波浩荡。番禺县续志记载:海山仙馆,池广园宽,红渠万柄,风廊烟徐,蜿蜒十多里,是岭南园林之冠。大池约100亩,其水直达珠江,隆冬不干,微波渺弥,足以划船。离大殿十数步外湖还有戏台。海山仙馆后收官有后分为彭园和荔香园。

海山仙馆

潘家花园

吴家族经营十三行的怡和洋行,是十三行首富,也是十三行总商。伍氏家族与清政府官员与外商关系密切。伍氏花园的重要性甚至成为当时清政府地方大员接待外宾的迎宾馆。1793年12月,英国使团马嘎尔尼来到广州时,两广总督长林在河南海栋寺洗尘,并安排使团在寺西侧的吴家花园下榻。吴家花园结合中西生活的需要,一些房间也布置成英国风格,包括玻璃窗和壁炉。玻璃也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西方材料,充分展示了业主的地位和财力。公园的高台可以看到广州全城和河边的风景,可想而知,吴家花园占据了广州最好的自然景观。

以前被称为河南庙的河南海栋寺。清廷规定外国人不得离开行馆。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两广总督蒋允许每月三、十八两天参观海栋寺、陈家花园,但日落时必须返回博物馆,不得过夜。增加到三天后,每次只能有十名外商出行,并要求当地官员和通事陪同,渡船到海塔寺和花地,但也必须在日落前回到博物馆,不得喝酒,不得住在外面等。鉴于当时的情况,河南海栋寺成为广州最早对外开放的公园。威廉·亨特在《旧中国游记》中记载:去商馆对岸河南的大庙总是很有意思的。这座寺庙是华南省最大、最美丽的寺庙之一。……一系列大而美丽的寺庙或独立的寺庙都建在石头平台上。寺庙前有宽阔的花岗岩阶,周围是低矮的石护栏,由花岗岩石柱分开,石柱支撑着屋顶。各种颜色的建筑,挂在内外柱子上的金色横幅,构成了一种欢快而美妙的氛围。河南庙以树木闻名,但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摧毁。

河南庙

19世纪中叶水彩画,海栋寺西侧的伍氏花园

小结

从商业园林的发展过程和园林特色来看,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地区显然发生了经济和权力地位的根本性变化,从曾经偏僻的地方政权到唐宋流放的地方。岭南地区曾经位于国家部门政权边缘,一举成为国民经济和外交的前沿门户。这种地缘权力中心的转变对岭南园林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

谈岭南园林的历史发展和园林特色

首先,由于广州位于通商门户,加强了对外贸易,岭南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国外最新的建筑材料,开创了传统国内园林形式与新建筑材料相结合的先例。岭南园林开始使用彩色玻璃、铁艺、钢筋、水泥等新型建筑材料,外商记载商业园林中有玻璃制成的亭台楼阁。当时,在政权中心的北京皇家园林圆明园使用的大尺寸玻璃都是从广州粤海关进贡或购买的。

当时,一些私家园林使用的新建筑材料

其次,由于新材料的使用,岭南地方工匠将中外风格融为一体,结合地方特色,使岭南园林呈现出中西结合的特点。《旧中国杂记》曾记载海山仙馆的奢华风格。从建筑形式到园林装饰,充分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公园里有30多组建筑与走廊相连。走廊里有大理石圆柱形和铺设地面。它特别注重室内生活的风格。它配有高大的镜子。家具用日本油漆,房间用天鹅绒或丝绸地毯布置。墙上有图案和精致的宝石吊灯。与圆明园中西园林建筑形式不同,岭南园林中的西方元素由岭南当地工匠与当地园林风格相结合,采用新材料整合,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设计了中西古今融合的建筑形式。有人说岭南园林怪。所谓怪,就是我用来突破篱笆,不拘一格的创新特色,也体现了岭南独特的园林特色和魅力。

第三,在清代商业园林时期,岭南园林已成为商业贸易、奖励客人甚至国事外交的重要场所。岭南园林的日常社会公共功能和务实的特点是岭南园林不同于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最重要的特点。这种园林的社会性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茶馆餐厅园林,饮茶倾计最常发生在园林中。即使没有真正的花园,岭南的餐馆和酒店也喜欢以‘花园’的名义命名,花园的兴趣以抽象的形式与当代城市的公共生活密切相关。

第四,岭南地区以广州为代表。自清代商业时期以来,它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前沿门户,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起点。敢于成为第一个的精神传统一直传承到今天。在这种历史地位的转变中,岭南文化对地方价值和自我认同的渴望,也是商业园林中最强烈的,表现为材料的使用和装饰,这不仅是岭南商人权力、地位和财富地位的象征,更突出国家实力,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

设计师园林改革先行:岭南传统现代园林建筑

现代以来,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一直体现在岭南园林的传承、探索和实践中。岭南建筑学校的前任设计师率先探索和尝试将岭南传统园林庭院空间与现代公共建筑相结合,创造了岭南园林形式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新建筑特色。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广州作为岭南地区的核心城市,以莫伯治、郑祖良、吴泽春为代表的建筑园林学者、专家和设计师,从岭南园林遗产中汲取营养,设计建设了一系列反映岭南园林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的作品,如兰浦、北苑餐厅、潘溪餐厅、南苑餐厅、文化公园园中院等,带动了全国园林新时期的发展热潮。

芳华园

除了园林形式和风格特色融合传统,创造先例,在园林技能方面也追求技术创新,岭南园林创造了许多新的园林建设技能,如第一个人工塑料石、竹、塑料木;园林绿化的自然美渗透到建筑空间,如友谊剧院、东方酒店庭院等。由郑祖良先生设计的广州文化公园园中院一度成为岭南园林创新实践的典范。仅40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园中院聚集了岭南建筑、绿化、雕塑、艺术、传统技艺、室内装饰、书法、家具等领域的大师作品,成为岭南园林精华的代表作。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然是岭南园林当代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北园、潘溪、南园的餐厅仍然是广大的受到市民的青睐,外国游客为岭南传统文化特色体验的必经之地。

岭南园林地域特色一脉相承

岭南园林是随着时代发展的地域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风格特征和形式表达,通过岭南园林发展成为岭南园林文化传统,为岭南园林遗产价值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岭南园林的务实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会需求上

虽然岭南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花园是由不同的主体(君主、文人、商人、设计师)建造的,但都反映了岭南花园不同于北方花园、江南花园最独特的区域特色,即以日常生活为内容,注重花园的生活和社会功能,以市场精神、生活品味评价岭南花园并不过分。刘管平曾经比较过中国三大园林流派:如果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的经典是‘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岭南园林的代表能否归结为‘市民园林’?市民园林不是俗园林,具有大众性和时代性。岭南园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旨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反映了岭南园林的务实特征,这也是岭南园林所代表的岭南地区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

各种装饰技巧体现了岭南园林复杂绚丽的风格特色

从南越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装饰材料、冰裂缝铺装等装饰应用,到南汉皇家宫殿的文献记南汉宫殿装饰,发展到清代商业园林和清末私人住宅喜欢使用各种岭南传统装饰技能,大胆使用新建筑材料和传统园林形式,反映了岭南复杂华丽的审美取向。这种丰富的岭南园林风格特色注重传统装饰技艺的运用,也使岭南园林与江南优雅简约的文人园林风格特色相比更加复杂华丽。与北方宏伟的皇家园林相比,它更加民俗,是岭南园林独特风格特色的体现。

陈家祠陶塑和灰塑

余荫山灰塑装饰

注重造园技艺和材料性能,体现岭南园林丰富多样的特点

岭南园林从南越宫园时期开始,就非常注重发挥材料特性,不断发展造园技艺。从出土文物的角度来看,水石景观的建设、排水系统的发展以及石材雕刻技术的应用,技术已经非常出色。用于池壁和曲流石渠底部的石板冰裂缝是世界园林历史上第一个。南汉时期,园园技艺不断发展。比如文献记载,中南薰殿的石柱都是通透雕刻的,香炉可以在石基中空烧香,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从南汉国宫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构件精美,可见当时技艺水平高超。清代商业园林率先采用西方新建筑材料,整合中西园林建筑形式,创造岭南园林特色建筑。这种探索和尝试,敢于在古今中外领先,达到现代的高峰。现代岭南园林开创了先例,有勇气打破园林与建筑空间的界限,探索传统园林形式与现代建筑形式的融合,创新发展塑料石材、塑料竹、塑料木材等新技能。这种不拘无束的形式,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技能和材料表现,始终体现了岭南敢为人先的地域文化精神。(参见表2-2)

一般来说,从岭南园林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区域特点来看,岭南园林根据日常生活和社会需求形成了一致的风格特征,突出了传统园林技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形成了岭南园林的遗产价值。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