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被称为小西天 每座山都有寺庙遗址

龙天是佛教八部天龙和天神的总称。据说他们总是保护佛陀居住的地方。

山西被称为小西天  每座山都有寺庙遗址

榆社位于太行山偏远封闭的地方,与外界交流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然而,历史上的榆社山有寺,村有佛,直到解放初期,榆社潭村只有800多人,仍有9座寺庙。

佛教在这里曾盛极一时。中国十九座舍利塔中的第十八座舍利塔,藏有佛祖真身舍利子,建在榆社。

虽然经过多年的洗刷,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飞机轰炸了70多架,但榆社幸运地保存了4座高标准寺庙,其中两座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座是金时崇圣寺,另一座是元朝的福祥寺。

榆社有许多地名,包括村名,与佛教密切相关。如大寺格达、梁寺头、前寺沟、后寺沟、寺庙、寺庙、寺庙凹、寺庙岭、寺庙沟、焦红寺、榆林寺、金藏等。

此外,榆社还有北魏、北齐、唐代无数的佛教石窟和石像,像散落的佛珠,记录着关于佛教文化的遥远信息。

佛教寺院(资料图)山西榆社

两位皇帝成就了榆社佛教文化

榆社与佛教文化的渊源始于两个人-两个皇帝。

一个是曾经住在这里的赵皇帝石勒,一个是曾经住在这里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石勒最初是一个摩羯座的人,相信火琐教(、拜火教)。但当他在南征北战、烧杀抢掠时,遇到了一个人,西域高僧佛图澄。

西晋永泰四年(公元310年),80岁的龟兹人佛图澄,抱着广建寺院、弘扬佛法的宏愿,一路从西域来到中原。洛阳当时是西晋的,他在那里休息,宣传佛教。当他看到石勒的下属在征伐中肆虐杀戮时,他想用佛法影响石勒,阻止他杀戮。因此,他通过石勒将军郭黑略试图接近石勒,赢得了他的信任,让他逐渐接受佛教思想,曾经是石勒的军事大师。

石勒成为皇帝后,他也非常信任佛图澄,称他为大和尚。他还把孩子们放弃在寺庙里,让他们每天在寺庙里吃饭和生活,系统地接受佛教文化的教育。

山西被称为小西天  每座山都有寺庙遗址

在石勒的倡导下,佛教在世界上很受欢迎。因此,石勒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崇拜佛教的国王和第一位建造正规佛教寺庙的国王。石勒之后,赵皇帝石虎也相信佛教,说:我是胡人,相信胡神。石虎还尊佛为大和尚。

在石勒、石虎两代帝王的信任和支持下,佛图澄的愿望也得以实现,短短几十年,所经州郡,建立了893座佛寺。

对于皇帝的家乡榆社,佛图澄自然不遗余力地推广佛教文化。榆社史志办主任林峰表示,志书《上党国记》中有记载,赵建武元年(335年),澄(佛图澄)奉虎(石虎)命,携徒道安诣榆(今榆社县)。澄喜极,说:‘我的志也逞也。因此,佛图澄邀请县宰建寺庙,集民夫3000,并将半城花插入佛地,留半城为民居,凡五年后,城内外立寺316座。僧尼二千,澄与徒传教。由此可见,佛图澄花了5年时间在榆社县建了316座寺庙,榆社一半的土地上都有寺庙。正因为如此,榆社当时被称为‘小西天’。即使在今天,古庙的遗址也可以在榆社的每一座山上找到。任林峰说。至此,佛教以绝对优势在榆社生根发芽。

后来到了北魏,孝文帝推崇佛教,将皇室贵族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古榆社是平城至洛阳的主要交通道路之一,是迁都路上最方便的道路。在北魏政治集团迁徙过程中,相信佛教的贵族和大量佛教石刻艺术工匠经过榆社,在这里休息和停留,留下了佛教的思想文化和精湛的佛教石刻、雕塑、建筑、绘画等艺术技能。

榆社县作家协会主席李旭清在他的作品《沧桑榆社》中说:榆社是中国早期佛教文化的博览室,是中国早期和中期佛教石刻艺术的过渡带。这是不合理的。

榆社舍利塔世界第十八塔

榆社虽然有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但历史上经过几次灭佛运动、战争、文化大革命、自然灾害等,很多佛教建筑和石刻都被破坏得很少。李旭清告诉记者,有的只剩下废墟,比如金厢寺、安国寺、弥陀寺,有的极其珍贵的建筑甚至消失了,比如大同寺的舍利塔。他遗憾地说:能保留的不到原来的10%。

最痛苦的是大同寺舍利塔的消亡。

据说,在佛教发源地古印度阿育王时代,佛释迦牟尼的佛骨舍利子被分成88400份,并派使者到世界各地建塔供奉和弘扬佛教。因此,世界各地有8万多座佛塔。据说中国有19个舍利子(21个)。

唐代佛教百科全书《法园珠林》&敬塔详细记录了这19座舍利塔的位置和建造时间。其中,榆社县大同寺舍利塔赫然排名第18位。大同寺舍利塔也被称为世界第十八塔。

李旭清自豪地说:佛舍利是佛教的顶级圣物,中国有19件,山西有5件,榆社就是其中之一!

不幸的是,大同寺和舍利塔永远消失了。据一些专家推测,早在清朝早期,舍利塔就倒塌了,但大同寺仍然存在。后来大同寺不知何故被毁,幸好清道光年间被重建,连舍利塔也被修复。《榆社县志》光绪版记载:大同寺,在城外东南,元时改建。后寺全毁,只保存石佛像。道光八年,邑令陈维屏督同绅董王席宾、李天乙等重建,中殿即舍利塔。但在光绪年间,大同寺部分被洪水冲走,其余部分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飞机轰炸。李旭清接触过一些老人,他们都有大寺哥(大同寺遗址)的记忆,都说见过舍利塔。

山西被称为小西天  每座山都有寺庙遗址

2001年,榆社县文物工作者在大同寺旧址上发现了140多尊佛教石雕。从佛像标题来看,雕刻时代跨越了北齐、北周、隋唐四个朝代。

现在已经改建成县公安局宿舍区,大同寺舍利塔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然而,人们对佛舍利今何在这个话题的关注从未停止过。文物专家认为,佛舍利应该还藏在塔遗址下的地宫里。

山西省、榆社县文物文化部门的许多专家都对此深表期待。他们说,如果有一天榆社舍利塔的地宫再次出现,那么文物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可能不亚于陕西法门寺。

佛教石刻造像描述了过去佛教的盛况

榆社有一位90多岁的郝福瑞老人,他用记忆手绘了1937年前榆社县的一幅画。根据这张照片上的标记,我们可以隐约瞥见旧榆社佛教文化的繁荣景象。现在,虽然许多寺庙已经消失了,甚至很难找到遗址,但幸运的是,它们仍然保留了一些石雕雕像,现在你可以去榆社博物馆仔细欣赏。

榆社早期的佛教石刻多为凿山石墙,开窑造像,风格粗犷、威严、雄健、冷漠、不苟言笑。然而,北魏和北齐时期的石刻造像更加平和。隋唐时期,榆社石刻造像的审美风格更加本土化,从冷漠到善良。这样的佛石雕像,或坐着或站在田野里,让辛苦了一天的人抬头看,心里似乎飘着一缕微风,真是榆社人的一大幸事。

但不幸的是,一些珍贵的石像散落在外。

南村站佛高4.6米,头发波纹,脸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眼睛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脚下的众生。嘴里微笑着,表现出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这样说介绍资料。

就是这尊佛像。榆社县文物局局长、博物馆馆长王太明去台湾参观了一年。他遇到了一位老兵,声称他的家乡来自榆社云竹镇南村。看到家乡的人来了,他兴奋地说:我记得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一尊大佛站在村外,但不久前,我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看到了它。奇怪的是,它显然站在我们村的入口处。我每天都看到它。我怎么能跑到台湾?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保存和保存石刻文物,文物管理部门将石刻从山风野岭中拔出,移到博物馆。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