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画的典范!

法海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翠微山南麓,建于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1440年)。木匠、石匠、瓦匠、画家等。花了将近五年的时间才建成,直到正统八年。原寺规模宏大,明清时期多次重建。

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画的典范!  第1张

法海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寺大雄宝殿、伽兰祖师二堂、四天王殿、护法金刚殿、药师殿、佛场、钟鼓楼、藏经楼、云堂等建筑。1988年宣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朝南,依山而建,建筑布局非常规则,中轴线上原依次建有护法金刚殿、四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两翼对称建有钟鼓楼、伽蓝、祖师二堂、方丈一所、选佛场、云堂、厨房、寮屋等,距寺庙约1公里。

其中,大雄宝殿宽五间,黄琉璃瓦屋顶。殿中明代壁画是北京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壁画,在中国现有壁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壁画分布在寺庙的墙上,有9个商店,佛龛背面有3个商店,画着水月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水月观音端庄善良,穿着薄纱,图案精细,似乎飘动。在东西墙上,有35个角色,近2米高,只有50厘米低,有祥云、花卉、动物等衬托。

法海寺的壁画被称为明代庭院体画的典范作品。在大雄宝殿的六面墙上,有10幅完整的明代壁画,分布在大雄宝殿北门西侧、殿中佛龛后面和殿中十八罗汉后面的墙上。

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画的典范!  第2张

佛龛后面画着观音,右边画着文殊,左边画着普贤菩萨,周围画着好孩子、韦陀、供养佛、马川狮、驯象人和鹦鹉鸟、清泉、绿竹和牡丹。其中,水月观音画最生动,给人一种清新安静的感觉。

十幅壁画中有77个人物,姿势各异,栩栩如生。虽然它是550多年前的作品,但它仍然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可以被称为佛教艺术的瑰宝。法海寺壁画可与敦煌宋元壁画媲美,将被很好地密封。当游客回来时,他们会看到这些壁画的克罗版印刷复制品。由于空气和灰尘的长期侵蚀,保存了560年的壁画已经剥落和褪色。

为了保护这些艺术瑰宝,市文物局决定复制壁画,原壁画将被封存。在原药师大厅的基础上,将重建与原一般规模相同的药师大厅。所有复制的壁画都将存放在这里,而明代壁画的大雄大厅只对文物专家开放。

据报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住在大厅里。过去,寺庙僧侣点的蜡烛熏黑了寺庙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相对较高。寺庙里没有灯光。红卫兵没有发现这些壁画是由许多金箔制成的,从而逃脱了灾难。大雄宝殿顶部有三个藻井和天盖"曼陀罗"菩提画也很精美。

这些壁画的作者从法海寺附近明正统九年(1444年)甲子冬季太监李福善立的楞严经上发现,除了瓦匠、石匠、雕花匠、化妆师、嵌金匠等各种工匠的名字外,还有捏塑官陆贵、徐翔、画家万福清、王恕、画家张平、王毅、顾行、李原、潘福、徐福等。经典建筑是法海寺建成后第二年建成的,是工部营修所副京口陈静写的。大楼上列出的名字无疑是当时工部营修下修建法海寺的工匠。由此可见,法海寺这些精湛的艺术杰作,就是这些画家和画家画的。

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画的典范!  第3张

法海寺有许多著名的古树。例如,山门前西南部的香道上有一座小石桥。小石桥是香道的三岔口。一棵古柏生长在小石桥的四角。古柏的根生长在小石桥的石缝中,成为一道奇观。人们称之为四柏一孔桥。

在法海寺的山门前,四棵参天古柏高耸,仿佛四大天王守护着寺庙,人们称之为四大天王柏。在寺庙里的大雄宝殿前,两棵巨大的白皮松矗立着。它们郁郁葱葱的绿冠高达30米,白色干鳞斑驳,西边的干周长5.5米,东边的干周长5米。

尤其是西方的一棵树,比北海团城著名的金代白皮松白袍将军还粗壮。这两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时种植的,已有560多年的历史。它们像两条银龙一样守护着大厅,被称为白龙松。这两棵白皮松是北京著名的松树,白干绿冠与大雄宝殿相得益彰。白皮松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人视为白龙或龙,主要种植在宫殿、花园、陵墓和寺庙中。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