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广州四大清真古寺

在古代,广州有所谓的伊斯兰五大圣地——怀圣寺与濠畔寺、南胜寺、东营寺、清真先贤古墓。

盘点广州四大清真古寺  第1张

伊斯兰教历10月1日是伊斯兰教的开斋节,是回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另一个重要的节日是教历12月10日的屠宰节,也被称为古尔邦节,意思是牺牲,即屠宰牺牲。广州的穆斯林将聚集在这四座清真寺举行盛大的周日和各种庆祝活动。

怀圣寺

南北朝时期,居住在今光塔街的番客大多来自印度和南亚。唐朝以后,他们逐渐被食品(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所取代,成为主要的外商群体。有成千上万的穆斯林番商人来广州从事贸易,波斯商人众多,常年侨居广州。唐开元二十九年(741),政府在广州西城外划出地方,为番商提供住所,称为番坊,并设番坊司和番长管理。

穆斯林在中国最早的清真寺——清真怀圣寺(俗称光塔寺)建在光塔路。据学者研究,光塔路的许多街道名称都来自阿拉伯语。光塔路东段南侧有甜水巷,是阿拉伯语中国山冈的音译;东段南侧有杏花巷,是阿拉伯语造船的音译。是耶非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也反映了光塔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历史渊源。

1978年7月,怀圣寺被列入广东省革命委员会重新省重点文物保护名单;1996年,怀圣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广州伊斯兰教育协会和广州回族历史文化研究协会位于怀圣寺。

南胜寺

清朝以前,广州的大多数回民都住在光塔街。后来,政府从城外搬到了城里,占据了一些回的地方。它在南胜利(南胜东)开辟了一个新的回族聚居点,因为这里有一座清真寺,通常被称为南胜寺。直到中华民国初年,大南路才是广州回族四大主要居住地之一。其余三个在光塔路、法政路和浩滨街。法政路的穆斯林大多去东营寺,而浩滨街有一座浩滨清真寺。广州人习惯称这四个地方为四坊。

1925年,穆斯林在南胜寺成立了广东回教慎终会(后更名为广东回族同益会)。会员以老人为主,入会时交基金1元,月费4角,100个月就满了。死后,家人可以收回60元的丧葬费。会员入会后,只要支付两个月的会费,一旦死亡,家人就可以领取50元的丧葬费。许多信徒踊跃入会,最多达千人。1946年,中国回归教育协会广州支会成立,位于南胜寺,寺内开设慈幼院,收容穆斯林儿童。

盘点广州四大清真古寺  第2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胜寺自1958年起停止宗教活动,并将房屋租给广州民族电器厂。原来的寺庙建筑被拆除和重建,只有一个大厅。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厅也被拆除,南胜寺的所有建筑都不复存在。

濠畔寺

浩滨街清真寺位于浩滨街西段,伊斯兰教寺庙。明成化时期(1465-1487)驻广州穆斯林军建造。因为在浩滨街,所以也叫浩滨寺。清康熙45年(1706)重建。民国初年,寺庙开设了伊斯兰经文培训班,培养宗教专业人士。1952年以后,寺庙被用作安老院和少数民族工作室的回教同胞。

1964年,回族和满族人利用寺庙的空闲空间作为生产场所。文化大革命期间,车间改造为回族缝纫机零部件厂(今华南缝纫机零部件厂),其产权仍属于寺庙。

1973年,寺内的月楼、南北廊、水房被拆除,只有寺门和寺庙。1993年8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大殿、两廊一楼、寺门被重建。1998年5月恢复对外开放。总面积1491平方米。寺庙前面是一条狭窄的小巷,周围是住宅。寺庙朝南,门上刻着一行阿拉伯文和浩滨寺。

东营寺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两广发生瑶族骚乱。朝廷将南京的回族兵调到岭南,战后没有北回。相反,他们在广州驻扎了很长一段时间,有四个军营:大东、小东、西营和竹筒。俗称回营,越华路小东营就是其中之一。小东营的清真寺是当年驻扎在这里的回族兵设立的,俗称东营寺。

东营寺占地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0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153平方米。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的宫殿风格。大厅中央悬挂着一块高1米、长3.2米的大牌匾。它是广州最大的阿拉伯文雕刻品。牌匾上有绿色和金色的字符。以中国书法的形式写阿拉伯文:安拉是万物的创造者和维护者。另一块阿拉伯文木匾挂在月亮门上,高0.48米,长1.33米。江南凤阳人李成仪同治五年(1866年)写了《古兰经》:真主的善良真的接近做好事的人。

盘点广州四大清真古寺  第3张

民国时期,东营寺教长马季显阿玛目,设寺内经文小学,招收学生20余人,即越华路小学的前身。

五四运动期间,东营寺回族青年何敏衡、何德雄、刘东甫、陈焕文、马正甫、马志超、刘方如在伊玛目杨瑞生的支持下,广泛联系进步青年,组织各种活动,传播新文化,改革旧礼教,先后成立了广东回族教育协会和广州回族教育青年会,出版了《穆敏》月刊,改革了义学校的教育体系。在国内外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培养新一代回族青年。

1949年以后,怀圣光塔寺成为广州穆斯林的主要聚会场所,东营寺逐渐成为广州穆斯林办理葬礼的场所。1966年,东营寺由广州回族人和满族人经营。1981年,东营寺进行了全面大修,大厅、门廊和米依房间都进行了翻新。改善了男女浴室,方便了穆斯林的洗礼。

2004年,广州市伊斯兰协会自筹资金30多万元,对东营寺进行了再次大修,从门楼到大殿全部翻新,寺内地面铺上花岗岩。明代阿拉伯文巨匾、圣百字赞古匾、四真清寺公设碑等古碑,以及民国初年马英翠赠送的木雕对联等文物,都经过精心维护和修复;男女浴室和客厅的扩建,客厅上有一层会议室,东营寺纪念碑的新雕刻,使古寺焕然一新。

自2005年以来,东营寺开始举行主麻派对。大多数居住在广州小北路和环路的外国穆斯林都在东营寺举行了周日活动。2010年广州举办亚运会后,原有的殡葬服务功能转移到新城回族墓地。

广州古代四大清真寺,如今怀圣寺、濠滨寺、东营寺依然存在,高耸的光塔,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见证人。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