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物干,一起了解古人的防火智慧!

这些年,举国上下都在围观雍正乾隆两父子的房事,啊不对,家事...事实上,来来去去只是那些事情,比如争宠、复仇、夺权、放火、灭火...说实话,这些情节,看起来真的有点油腻,所以,让我们注意力转弯吧!

天干物干,一起了解古人的防火智慧!


古装宫斗剧,必不可少的情节,就是放火!搜索《如意传》、《延禧攻略》、《甄嬛传》,哪部剧没有放火情节?


在热播剧《颜夕宫物语》中,坏人用炭火烘烤衣服引起火灾,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然后陷害了女主人。在此期间,大家喊道:走水,走水。


《甄嬛传》中有一幕,华妃要陷害甄嬛,派人去放火,大雪天,这火也是说放就放?


看了这么多火灾情节,小编特别想问,古建筑着火这么容易吗?古人对自己的院子和建筑没有防火措施吗?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砖石结构为辅,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有明显的不同。


木材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压、弯曲等机械特性,易于加工,但同时,木材的易燃性实际上增加了古代建筑的防火压力。但对于建筑防火、消防救援,古人可以说是空心思考,今天和小边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消防建筑的!



春秋时期:防火是一件大事


春秋初期,他在齐国担任宰相,使齐国富强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位霸主的政治家管仲。他把消防作为与国家贫富有关的五大事件之一,提出了修火宪的主张。孔子,春秋晚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春秋》和后人写的《左传》记载了23次火灾,数量众多。根据各种灾害的前沿,他开启了国史记载火灾的先例。特别难得的是详细描述宋、郑、鲁采取的防火措施,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儒家对火灾防治的重视。


祈祷性防火措施


藻井


藻井是一种特殊的古建筑木结构,主要放置在宫殿、坛庙等高档建筑的室内天花板上。藻井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汉代《鲁灵光殿赋》载:圆圆方井,反植荷渠。可见,藻井结构已出现在汉代高档建筑中。


随着历史的变迁,藻井主要用于突出建筑的威严、神圣和高档。然而,设置藻井的初衷与古建筑的防火密切相关。


根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的东西。都是因为厌火。·天宫书载:东井主水事。


东井是指二十八星宿主水星宿,将井放在建筑高度,以莲花、荷叶、藻类等水生植物形象作为装饰形状或绘画图案,表达了古人在生产力相对较低的前提下,希望古建筑不受火灾的干扰。


五行防火术


古人相信阴阳五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转化而化而来的,五行之间也有相互融合的关系。


现存的大量政府官方古建筑通常以黑砖为顶,黑砖为墙,这是因为黑色可以突出政府的威严和庄严,古人认为北向日葵水,其颜色为黑色,黑色代表五种元素中的水,然后包含水克火的意义。


金碧辉煌的故宫,到处都是红墙黄瓦,只有东华门内文华殿后的藏书楼文渊阁采用黑色琉璃瓦和黑色实心砖墙的做法。


这种刻意运用水颜色的做法,是古代流行的五行防火的直观体现。


门不带钩


古建筑的城门、宫门、殿门、庙门上通常都有牌匾,用来标明建筑名称,但只要出现门字,其写法通常是一致的,即门字的最后一笔不带钩。


明朝《马氏日抄》载道:宋都临安玉蝶殿灾,延伸至殿门。宰臣用门字有脚钩和火笔,所以他招了火。随撤额投火就熄了。后书门额的人多不钩脚。古人认为门字带钩会带来火灾,所以后皇家建筑如果出现门字,就不会带钩,以免火钩。

天干物干,一起了解古人的防火智慧!


装饰生水


古人通常会在建筑上安置“厌胜”之物来祈盼防火减灾,最为典型的是置于屋顶正脊两端的鸱尾兽。


宋《营造法式》载:作其像(尾)在屋内,以厌火祥。


因为尾巴有降雨避火的意义,所以北朝后大量使用猫尾作为正脊兽,北朝的《北史》·《高道穆传》载道:广兴屋宇,都置于尾巴。


寺庙等高档建筑的脊兽复杂,通常选择仙人、龙、凤、狮、天马、海马、狮子、鱼、鱼、鱼、斗牛、斗牛等神兽,其中龙、海马、狮子、鱼、斗牛等火有一定的关系,具有与尾兽相同的含义。


魏晋南北朝后,瓦当和滴水开始大量装饰莲花图案。其主要目的是展示佛陀的神圣意义,但也有用莲花作为水生植物来表达防火的愿望。


古代建筑中也有许多类似的做法如绘画、木雕、砖雕等装饰造型或图案也必须是动物主题和莲花、荷叶等水生植物主题。


阁必有水


古建筑中的藏书楼可谓古代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乾隆皇帝建造了七座藏书楼阁,分别命名为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澜阁、文汇阁、文宗阁。


其中六个藏书馆的名字与水直接相关,只有文宗馆的名字里没有水。这是因为文宗馆建在镇江金山上,靠近河流。如果取名加水,就有水漫金山的嫌疑。


正因藏书楼存在着极易遭受火灾焚毁的风险,古人便在为其取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阁必有水”的习惯。



有效的防火措施


见广不见高


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楼阁、木塔等高层建筑的施工技巧。唐诗《山外青山楼外楼》、《更上一层楼》等诗,反映了古代楼阁建筑的普遍性。


《汉书·《郊祭志》载: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据说黄帝修建了五城十二楼来迎接神仙的到来。


据《东观汉记》记载,汉武帝效仿黄帝修建神明台井干楼,这座楼是10层,楼高50丈,蔚为壮观。


楼阁式木塔的修筑主要集中在隋唐以前,之后砖石佛塔的修筑成为主流。但木结构楼阁存世量十分有限,存世的木塔更是凤毛麟角。


原因是木结构楼阁和塔往往不是很坚固耐用,高层建筑取水不方便。一旦发生火灾,被烧毁的风险很高。


北魏时期,洛阳永宁寺建造了一座九层方形木塔。不幸的是,当永宁寺木塔建成30多年时,它被住在第八层的比丘尼烧香纸点燃。经过几个月的火灾,永宁寺也被烧毁,这已成为古代建筑历史上高层建筑被烧毁的典型案例。


因此,由于其他综合原因,古人在建造单一建筑和城市建设时,往往在平面上延伸空间布局,很少大规模延伸到空中,追求建筑高度。


火墙与火巷

天干物干,一起了解古人的防火智慧!


我国古建筑从单体、到群体,甚至城市,其布局主要采用平衡对称的方式,沿横纵轴规划布局。


周代制定的王城图是横纵轴布局的具体体现。其内容是工匠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涂九轨,左祖右社,面向未来市场,这是城市规划的原则。


历代王城、各州府县镇,甚至稍大的古建筑群,都更好地体现了这一古老体系。虽然这种布局宏大、规则、美观,但也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密集建筑容易引起火灾蔓延,导致火灾连接。


为了应对这种火灾威胁,古人逐渐开始采用砌砖石高墙的做法,形成隔离火灾的人工屏障。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马头墙又称防火墙和封火墙,是指高于山墙屋顶的墙墙,在相邻建筑发生火灾时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


宋仁宗时期,由于政治、军事、经济发展的需要,延续了1000多年的城市布局被街道系统所取代。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用于防火的特殊街道火巷也诞生了。当时武昌古城发生火灾,烧商1万多家。


事后,鄂州知府决定开辟火巷防火。南宋火巷宽阔笔直,两侧挖排水沟,能有效隔离临街火源。


元大都城有400多条街巷,其中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通,只有29条叫胡同,其余叫火巷。


火巷广泛应用于城市,有效遏制了连片古建筑火灾的蔓延。



防火法度


古人早早就开始用法律规定来管理与火有关的社会活动。


《周礼·夏官·


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火灾刑罚规定。春秋战国时期,


《墨子·号令载道:谨慎不敢失火,失火者斩其端;失火者认为乱者车裂;伍人不能,斩;得了,除了。


详细说明了导致火灾、故意纵火、掩盖纵火、举报纵火的人。人分别按斩、车裂、斩、免责处理。


《晋书·刑法志载:贼烧人庐舍积聚,盗贼五匹以上,弃市。


故意纵火焚故意纵火焚毁政府或他人房屋的,将在暴尸街头受到严厉处罚。


十六国时期,后赵君王石勒非常重视防火,《太平御览》引用了《后赵录》


石勒禁火,百鼓后燃火者,鞭之百;延火烧一家,斩五都督。


夜间鼓不能再燃烧。如有违规行为,将被鞭打100次。如因此发生房屋火灾,应与相关责任官员一起处以斩首。


从唐宋到明清,中国的防火法越来越成熟和完善,但大多数都遵循纵火人死刑的规定。古人对防火法的规定极其严格,这也反映了古人对消除古建筑火灾的强烈愿望。


从建筑设计防火到法治规范防火,从风水五行到天文地理,我们的古人可以说对防火有很好的想法,并开发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数千年的人类历史证明,消防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产物!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