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聚落中的民居形式

当地材料,根据当地情况采取措施,是当地住宅建设的一般规律。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山西的传统住宅形式和风格各不相同。山西位于内陆,交通不便,物资转运困难。根据《晋政编辑》,查晋省位于万山,道路狭窄,砖、瓦、木、石材材料昂贵,运输困难。梁、柱、巨木尤其缺乏,往往数百英里外进入山区采伐,节省运输,费用特别高。

山西传统聚落中的民居形式


在此基础上,村民只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情况建造自己的家园。如在晋东及晋东南的太行山区,基岩裸露,植被较好,所以利用石材、木材建造房屋,较为普遍;而在晋西、晋北等丘陵地带,黄土广布,适于“穿土为窑”,居民多依山靠崖挖掘窑洞,形成“家三家两自成村,小住洪崖辟洞门。漫道穴居同上古,这里有一个独特的干坤村景观。在汾河流域的晋中晋南地区,交通条件比其他地方更方便,历史上也更丰富。民居一般采用窑房合建或砖木结构,建筑质量较高。



山西民居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建筑方法的角度来看,主要分为洞穴类型和砖木结构类型。洞穴住宅可分为黄土洞穴和砖石洞穴。黄土洞穴主要分布在山区,经济适用,施工方便,是山西住宅的重要形式。


用砖石砌筑拱券窑洞,大致成熟于元末明初,平面以一字形、三合院、四合院为主。砖木结构住宅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黄土丰富,煤炭资源充足,可用于烧砖,为砖木结构住宅的建设提供建筑材料。山西现存最早的砖木结构民居是高平市中庄村元代姬氏民居,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民居建筑实例。现在只有三间主房,砖木结构,朝南,明间有板门,单檐悬山顶,檐柱有生起和侧脚,举折平缓,造型简单。


明清时期,山西商业和金融业蓬勃发展,晋中、晋南、晋东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豪华庭院。其中,以太谷、祁县、平遥等地的庭院保存最为完整。这些庭院的共同特点是规模大、规划严谨、空间内向、装饰豪华、障碍严格、内涵深刻。



山西传统聚落中的民居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1、窑洞


在山西,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原地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洞穴分布非常广泛,最常见,这是山西民居的共同点。


(1)晋西窑洞


晋西窑洞分布在广阔的吕梁山区,黄土广泛,居民普遍贫困。以土窑为生活形式是最经济、最适用的选择。这里的窑洞主要是直接开挖黄土的水平洞穴。《兴县志》所描述的城无万金之家,乡无百家之村,营洞陶穴是最生动的写照。


(2)晋北窑洞

山西传统聚落中的民居形式


晋北地苦寒,宿舍必有火炕,高三尺左右。这里的洞穴建设历史悠久。例如,宋代洪浩出使金国。当他经过云中地区时,他看到了数百个洞穴。该地区的窑洞仍以土窑为主。由于地处高寒地区,窑内有许多土炕,以保持恒温恒湿。


(3)晋东及晋东南窑洞


历史上,明清时期的泽州府、鹿安府、辽州、平定州等地都有洞穴分布。晋东和晋东南部位于太行山区。一般来说,在地形起伏的地方,居民会挖掘土壤和挖掘窑洞,并保存大量的黄土洞穴。例如,在辽州,有平沃,商人不通,人多穴居的记载。除了土窑,村民们还用石头建造拱形洞穴。


(4)晋中窑洞


晋中盆地地形平坦,汾河穿越边境。由于洞穴冬暖夏凉,居住方便,这里的村民也更喜欢洞穴。如果位于盆地边缘,以土窑为主要生活形式;如果位于汾河谷,则用砖石建造洞穴。例如,汾州府孝义县有西乡半洞土,其他地方或砖如窑的记载。


(5)晋南窑洞


河东地区历史上主要包括平阳府和蒲州府,地势平坦,物产丰富。虽然当地的民居主要是砖木建筑,但也有许多窑居分布在其中。比如芮城、平陆地坑窑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坑院又称地检院,其形状和施工方法既古老又独特。一个地检院,长度、宽度各三四十米不等,深度约十米。在基坑四壁,水平开挖土窑,合理安排人员、储存、交通和储存空间。在院子里,挖旱井不仅可以用来排雨,还可以积水作为生活用水。人们不容易在远处找到由地下检查院组成的村庄。只有走近,才能看到它的全貌。因此,有一种人间奇观,车从屋顶经过,声音从地下来。



2、石头房


晋东和晋东南的太行山有很多石头。五里柏井驿,实镇,地砖多,石屋多。用石头砌院墙和屋墙,用石头代替瓦片和鱼鳞铺屋顶,也是当地居民用当地材料建造的一种方式。这种房子虽然简单,但简单耐用。雨后,屋顶上的石板被清理得五颜六色,充满野趣。


3、砖瓦房


山西传统聚落中的民居形式

所谓砖瓦房,是指所有墙壁都是砖石,上覆是砖,梁柱窗栈外没有竹木。土石价格省于木材,因此作室木工少,土石工多。这类房屋多为硬山式屋顶,前后砖砌,留出窗格门洞。还有一些地方是防雨的,采用悬山式屋顶,屋脊是皮条脊形式,干扣一层砖,交错扣瓦。山西的砖房集中在两个地区,一个是价格低廉的地方,如晋北的保德州、宁武府等地区。经过历代的开垦,森林资料短缺,很难找到,但砖石价格低廉。村民们用当地的材料和砖建造房屋。


另一类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晋中、晋南、晋东南地区。这里的村民甚至用砖建造建筑。例如,祁县的民居大多以砖为建筑,晋南和晋东南的皇家建筑甚至高达五层。忻州等地的砖房是高脊一出水房,坡度大,造型优美。山西尤其是代县和繁华的砖房最为精致。


4、砖木房


山西砖木结构的民居主要集中在森林资源丰富、木材丰富的晋中、晋南、晋东南等地区。民国《沁源县志》载:本县木材不缺,所住房率多为构木。这些地区的民居多为双出水硬山式二层建筑,楼上较低,仅用于储存物品和粮食,不设置专用楼梯,只有上下移动木梯。一些富裕家庭的砖木结构建筑一样,二楼也可以住,楼前出楼立柱,楼梯,勾栏一应俱全。


5、平顶房


平顶房前低后高,老百姓称之为“一出水”。前面采用木柱式,满面开窗,采光较好;屋顶用碱地淤土与麦秸和泥抹成,利用泥的下渗特点将干裂的缝子自然淤合,逢雨不漏。隔二、三年再抹一次。这种结构的房屋,主要集中在太原附近,每当五谷丰登,屋顶便成了晒场,五谷杂粮将屋顶装饰的色彩斑斓,秋韵盎然。


6、土木房


土建房屋是指承重结构由梁、柱、板组成的木结构体系。围护结构采用土坯或夯土墙等生土材料。这种形式的房屋广泛分布在山西,留在晋北、晋南、晋东南等地区。这种房子成本低,利用生土热惯性好的特点,冬暖夏凉,也受到当地村民的喜爱。


7、茅草房


茅草房多代表普通贫民阶层,在古代较为普遍。山西茅草房以山区为主,集中在晋东、晋东南的太行山区。雨水较多,适合茅草生长,取材方便。山区生活艰苦,生活条件恶劣,居民用当地材料建造茅草房也是生活所迫。俗话说地毛民力本,茅檐历见。太行山土地资源有限,茅草房民居多出现在三家村式散居聚落中。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