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墓,揭开清西陵建筑群

从北京房山出京120多公里后,到达永宁山下,距保定市易县西15公里。这里是一起伏的丘陵地带,树木繁茂,河网交错,著名的易水河起源于此。2200年前,在易水河畔,燕国荆轲刺秦临别时唱的《易水歌》依然响彻耳朵。诗中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英雄话语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壮士出征前的慷慨和悲壮。荆轲永远离开了易水河,但在他身后的2000年清朝,有些人永远睡在这里。爱新觉罗·雍正皇帝选择了万年吉地于易县太平峪的胤祯。这个地方背靠永宁山,面朝元宝山,四面环山,就像星星捧月一样。古人把它描述为干坤聚秀区,阴阳和会所,是万人以上皇帝青睐的完美风水宝地。在雍正皇帝的精心布局下,南起元宝山,北起永宁山2.5公里风水线,建立了石牌坊、大红门、神道、石像生、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完整的陵墓礼制建筑。以雍正皇帝的泰陵为核心,聚集嘉庆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慕陵、光绪皇帝的崇陵,共同建设了历史上被称为清西陵的全新皇家陵园。

探索古墓,揭开清西陵建筑群


京昆高速公路转112国道进入西陵陵区,远望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柏,与陵区外树木凋零的冬景截然不同,显得极其庄严肃穆。近看这些千姿百态的古树,有的似乎张开双臂,浑劲有力;有的似乎凝视眼睛,矜持;有的似乎弓背弯腰,老龙钟。自清朝繁衍以来,他们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是一个沉默的历史观众。由于座位的不同,这些历史观众有不同的名字。位于中轴线仪道两侧的被称为仪器树,而位于陵的山脉被称为海树。虽然称谓不同,但两者共同涵养了陵区一方水土,已有200多年。当你正式踏上中轴线时,你应该穿过一座宽敞的五孔石拱桥。桥下是拱卫陵园的护城河。虽然它就像保卫首都的金水河,但在高大庄严的松树和柏树的映衬下,桥总向彼岸的意义。当我们真正到达另一边时,我们似乎没有发现任何神奇的现象。当我们的思想恢复正常时,另一个问题涌上心头。清朝的第五位皇帝雍正帝既不是朝代的先驱,也不是中原的第一位皇帝。为什么要打破儿子和父亲一起埋葬的传统?他没有跟随父亲康熙皇帝埋葬河北遵化的清东陵,而是在这里开辟了另一万年的吉祥之地?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年近花甲的康熙皇帝,在第二次废除王子后,九位正处于壮年的王子展开了激烈的储位之争。此外,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6年),准噶尔叛变阿拉布坦,出兵进攻西藏。内外交困的局面让康熙皇帝筋疲力尽,无法应付。此外,官场的集体腐败老皇帝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以维持帝国的运转。虽然康熙皇帝一生功勋卓著,但这位千古一帝并没有给继任者留下良好的政治遗产。虽然康熙皇帝在他的一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位永恒的皇帝并没有给他的继任者留下良好的政治遗产。当雍亲王在竞争世界中脱颖而出时,他迫切希望清理他统治下的官方环境,开个新的局面。勇敢的雍正皇帝想到了通过改变陵墓制度向外界传达政治制度改革的信号,这也是他改革决心的誓言。皇陵的建设不仅是皇帝的个人事务,也是政治稳定、人心稳定的国家事务。


清西陵的建立也奠定了清朝皇陵未来的昭穆制。所谓昭穆制,就是古代寺庙的排列顺序。祖先在中间,祖先的儿子在左边,祖先的孙子在右边。后人以此为序,分为左右。同样,这个系统也对家族的陵墓葬位进行了排序。如果按照昭穆制度,雍正皇帝的泰陵应该位于他祖父顺治皇帝孝陵的右侧。但另立皇陵的雍正皇帝不仅打破了儿子与父葬的传统,也打破了昭穆的古法。这样,雍正以后的清朝皇帝如何埋葬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们既不能冒犯古代祖先,也不能忽视父亲和皇帝。幸运的是,聪明的乾隆皇帝想出了父子分别埋葬在东西陵的方法,也创造了具有清朝特色的昭穆制度。然而,乾隆皇帝之后,两对亲情父子不愿意死后埋葬两地,即嘉庆和道光父子同时埋葬在西陵,咸丰和同治父子同时埋葬在东陵。从那时起,清朝形成了今天的东西陵格局:顺治皇帝的孝陵、乾隆皇帝的玉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雍正皇帝的泰陵、嘉庆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慕陵、光绪皇帝的崇陵,位于河北省易县的清西陵。


雍正帝建立的西陵在规制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我们继续沿着中轴线前进时,我们可以看到一座五开石牌楼。事实上,在这座南石牌楼的东西两侧有两座同胞姐妹牌楼,三座牌楼围成一个凹形的空间,远远超过清东陵的一座石牌楼。这三座石牌楼的起源有很多传说。一种说法是雍正皇帝自明十三陵抢夺,真实性不得而知;另一种说法是蒙古王公贵族为了报答雍正皇帝的恩情而出资建造的;还有一种,这三座石牌坊模仿了雍正皇帝即位前居住的雍正府前的三座石牌坊,似乎表达了雍正皇帝死后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中国的牌坊和牌坊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是一种纪念品,用于表达孝道。后来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花园、街道、陵墓等场所。牌楼和牌坊最大的区别在于牌坊有斗拱和屋顶,而牌坊没有。由于屋顶的存在,牌楼显得更加壮丽,更有助于衬托场所的气氛。从材质上看,牌楼主要包括木材、石材、木石、砖石、玻璃等。从形式上看,还有柱子超过屋顶的冲天式和普通的不出头式。官方建筑内的牌楼多为不出头式,而民间街道上的牌楼多为冲天式。牌楼的规模一般根据开间数、柱根数、顶楼数称为几柱几楼。清西陵的三座牌楼叫五六柱十一楼。这种规模的牌楼一般是皇家古建筑专属的,普通人无法企及。此外,石质的牌楼上,大量龙与瑞兽的雕刻栩栩如生,表明了主人的天子身份。



石桥与神功圣德碑亭


中轴线上的三股条石穿过石牌楼,中心透视的焦点聚集在远处的大红门洞里,这是整个陵区的正门。蓝天下,黄琉璃瓦顶,朱红墙,再加上绿色植物的起伏,一切都显得如此安静和谐,符合陵墓建筑的性格。大红门最独特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建筑前的一对白石麒麟兽。这种神兽没有出现在清东陵和十三陵。这是继三座拱门之后另一个突破规则的地方。为什么本该是一对石狮守卫的大门,却让位于一对麒麟,原因要从麒麟的特点入手。传说麒麟分公母,外形集狮头、鹿身、龙鳞、牛尾于一体,声音如雷,口吐火,寿命可达2000年,是神话中与龙凤同名的灵异之物。麒麟是一种难得的仁义之兽,不仅能驱邪除魔,还能在镇宅避邪。麒麟的这些性格特征似乎呼应了雍正皇帝惩贪除恶、造福人民的行政理念,因此麒麟受到雍正皇帝的青睐,负责守卫清西陵的大门。


神功圣德碑亭四角华表上的望天

探索古墓,揭开清西陵建筑群


进入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和石像生群最引人注目。高大方正的神功圣德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红墙四面开门。碑亭里有两座巨大的石碑。石碑的阳面用满汉两个字记录了皇帝的伟大成就。石碑下压着两只像乌龟一样的神兽,似乎比碑文更引人注目。他们的头向前伸,四肢艰难地支撑着背上的大石碑。通过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匠高超的雕刻技术生动地展现出来,感染了所有在它旁注意的人。


这两只神兽有很大的来源,叫做七。它们是龙生九子中的第六个儿子。他们的头像龙一样长,像乌龟一样长,性好,负重好。因此,中国的大多数石碑都是由它们承担的。在中国的宗教、礼仪、皇家等建筑中,只要有石碑,就经常可以看到它们。由此可见,七也是一种出镜率较高的神兽。一路上,有仁义之兽麒麟和负重神兽。他们都是神话中的动物,下一个石雕是我们常见的人和动物。在神功圣德碑亭后的神道两侧,有文臣、武将、马、大象和狮子。石像生模仿了皇帝生前举行的重要仪式时,文武百官列队御道两侧,同时将驯养的野兽放在御道两侧,以壮皇威。


石像生的设置始于秦汉,后来历代都有使用,但数量和种类不同。在建造泰陵之初,雍正皇帝不愿意让自己的陵墓等级超过父亲的皇帝,因此没有设置石像生。然而,乾隆皇帝即位后,国家财力雄厚,乾隆喜欢风格,渴望在陵墓前建造石像。然而,乾隆皇帝也担心世界会指责他超越祖先的制度,不孝顺祖先。聪明的乾隆皇帝想出了两全其美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首先为祖父康熙皇帝的景陵修建了石像生,然后为雍正皇帝的泰陵修建了石像生。这样,他就可以为自己的陵墓修建石像生。虽然这种迂回的做法在规制上完美地解决了问题,但它终究违背了雍正皇帝节俭生活、避免祖制的初衷。


石狮、石象


神道虽然还没有结束,但随着走过石像生群,穿过一扇华丽的大门,皇帝的归宿也在这里分道扬镳。这扇门叫龙凤门,也是一种石牌楼,叫六柱三门四墙三屋顶。这座石牌楼和入口处的石牌楼最大的区别是由四面黄绿色琉璃构件组成的精致墙壁,优雅的皇家色彩,经久不退的优质琉璃,冲天柱头的祥云图案,梁梁上有三座火焰雕刻,形成了整个陵区最美的门。


龙凤门后,帝陵像树枝一样,从主神道延伸到两侧。每一个都有一套独立完整的建筑体系,即神道碑亭、龙恩门、龙恩殿、琉璃花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由于雍正皇帝的泰陵是整个清西陵的核心,泰陵的建筑仍在主神道上延伸。这些类似的亭子、门、寺庙、建筑的反复出现,似乎单调乏味,但一路上,很少有无聊的感觉,这将谈论礼仪建筑的一个独特的特点,是通过门、亭子、寺庙、亭子等排列组合,让人们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不同类型建筑的排列组合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感受,同一类型建筑的排列组合可以反复加深人们的感受。此外,反复使用不同和相同的排列技术,结合不同时空下不同体积和大小的建筑,尽量避免进入建筑的单调感,保持新鲜感和神秘感。


龙凤门后的第一座建筑有一个碑亭,叫做神道碑亭。然而,这个碑亭不是另一个碑亭。这个碑亭的体积明显小于以前的神功圣德碑亭。虽然外观相似,但亭内的石碑只刻有雍正皇帝的死后头衔和寺庙头衔,因此这个碑亭也被称为死后碑亭。死后的头衔是中国封建时代人死后根据自己的事迹给予的称号。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被崇拜时所称的名字。例如,雍正皇帝的死后头衔是尊天昌运建的正文、武术、智慧、宽仁、信仰、易瑞、圣人、孝顺、真诚的宪法皇帝。庙号是清代宗,雍正实是年号,后来代表皇帝本人。由于每位皇帝的谥号和庙号不同,所以从神道碑亭开始,每位皇帝将拥有一组专属于自己的建筑群,这也是泰陵、昌陵、慕陵、崇陵各陵分立门户之始。因为陵墓是皇帝自己的最终目的地,每个陵墓的主人都尽最大努力使他们的陵墓完美,但也因为陵墓主人的个人意志,使每个陵墓之间的建筑不同。在这里,选择两座具有代表性的陵墓来比较和介绍不同陵墓的特点。其中一个选择了清朝国运上升时期的雍正帝泰陵,另一个选择了清朝从繁荣到衰落时期的道光帝慕陵,两个不同国运时期的帝陵对比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清皇陵的变迁。



探索古墓,揭开清西陵建筑群

慕陵神道碑亭


清代陵墓的建设理念继承于明代陵墓,贯穿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陵墓理念得到了忠实的体现。在这个概念下,皇帝在宫殿里前后睡的日常生活也得到了相应的反映。虽然紫禁城没有前三厅和后三厅那么豪华,但麻雀虽然小,五个内脏。


清西陵的泰陵以中间的琉璃花门为界,前面的隆恩门、隆恩殿为前朝,后面的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为后卧。在前朝,龙恩殿是整个陵园中最大的建筑。龙恩殿在明代被称为圣殿,意思是祭而受福,意思是恩意思是充耳不闻。这意味着在这里祭祀可以得到先帝的保护。恩德没有限制。隆恩殿常有神龛和皇帝的牌位,所以隆恩殿本质上是一个享受殿堂,是陵墓主人接受后人崇拜的地方。后卧室最高的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是一组建筑。因为它位于地下宫殿的顶部,它也是地面建筑中最神秘的地方。方形的城市平台上有一座明亮的建筑,建筑中有一座寺庙遗址,相当于墓碑。


方城明楼后,用黄土夯实的巨大地宫穹顶被称为宝顶,周围的椭圆形城墙被称为宝城。坚固的宝城宝顶构成了保护雍正皇帝棺材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泰陵地面建筑的最后一道屏障。环顾清朝的皇陵,从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由于遵循祖先制度,每个皇陵的规制一般都是相似的。每个地方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如果你在道光皇帝的慕陵,总会有一种充满新奇和异类的感觉。


首先,慕陵裁掉了一些建筑,比如方城明楼和宝城没有建在宝顶上方,二柱门和石像生被拆除。

其次,建筑规模缩小,隆恩殿由五开间减为三开间,重檐改为单檐,内部不画画,神道也不与主神道相连,等等。


慕陵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面貌,这也要从墓主道光皇帝说起,提起道光皇帝,人们总是把节俭与他联系起来。他不存私财,停止了各省的进贡。他甚至穿补丁衣服,追求节俭的饮食和简单的生活。但就是这位节俭皇帝做了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按照祖制,道光皇帝早在清西陵修建慕陵之前,已在遵化清东陵的宝华峪修建了一座皇陵,并将自己病故的皇后葬入其中,但之后发现地宫漏水,道光皇帝龙颜大怒,遂废弃了宝华峪皇陵,重新在易县清西陵龙泉峪另建新陵,前后历经15年,花费440万两白银,居清代各皇帝之首。也许花了不少钱,道光皇帝心里不安,所以自己缩小了皇陵的规模。皇陵似乎处处缩水,却又有一个玄机。三开间的隆恩殿居然用了金楠木,奢华令人惊叹。此外,1840年发生的中英鸦片战争迫使清帝国签署了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署也使道光皇帝成为清朝第一位割地赔偿的皇帝。自觉无耻地面对祖先,所以没有神功圣德碑亭,但他解释说,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可以在神道碑亭的庙碑后记录他的生活故事。这种事迹,让后人看到这位节俭的皇帝,又不得不加上表里不同的评价,真的很尴尬。


夕阳西下,走遍清西陵,看清朝历史的一半。这些永恒的建筑见证了清朝的辉煌和最终的衰落。每一座陵墓都是皇帝意志的体现,无论是反复无常、快乐、沮丧还是不由自主,但这些建筑的故事将继续等待后代的评论。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