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建筑阅江楼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阅江楼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公元1360年,朱元璋指挥卢龙山8万伏兵大败敌陈友谅40万人马,为其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奠定了基础。朱元璋称帝后,于1374年再次登陆卢龙山,感慨万端,打算在山上建一座高耸的楼阁,一目了然地看着远方,观察奸诈的敌人,震惊世界。

南京古建筑阅江楼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于是他亲自写了《读江楼记》,把卢龙山改名为狮子山,让所有文臣都写了一篇《读江楼记》,其中大学士宋连写得很好,与朱元璋的《读江楼记》一起流传于世。朱元璋在《读江楼记》中阐述了建筑的原因、功能和风格。根据朱元璋的想法,读江楼已经开工建设,奠定了基础。



《再读江楼记》解释说,由于当时生产力低、经济实力弱、多年战争等原因,尚未建成。2001年9月,阅江楼建成并对外开放,结束了600年的记无楼的历史。


狮于狮子山顶的阅江楼,高52米,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共7层。阅江楼平面L主翼朝北,次翼面西,形成独特的角形,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登上阅江楼,浩瀚的大江风光一览无余,金陵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夜晚,阅江楼晶莹剔透,流光溢彩,观赏长江灯火,城市美景,更是一种极大的情趣。


以阅江楼为名的阅江楼景区,位于南京市西北部,靠近南京长江大桥。景区总面积31公顷,其中水面1/3,陆地2/3,绿化覆盖率85.3%。景区三面被卢龙河和护城河环绕,一面被1.5公里长的明城墙包围,形成了水环城、城抱山、山托楼的壮观景象。景区内有天妃宫、静海寺、明城墙、五军隧道等30多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南京古建筑阅江楼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天妃宫


明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利归来,明成祖朱迪在狮子山麓建造了龙江天妃宫,感谢天妃保佑海上平安。朱迪在14年(1416年)为天妃宫写了一篇题为《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的文章。据记载,天妃宫前后殿宇,房屋79间,周边外墙计181丈余。清咸丰以后,天妃宫屡遭毁灭,昔日宏伟荡然无存。1937年冬天,日军侵占南京城,天妃宫再次被战争摧毁,只有天妃宫碑。1996年扩建静海寺旧址时,将天妃宫碑移至静海寺。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天妃宫于2004年底重建,规划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2005年5月,一期工程竣工开放,建筑面积2688平方米。它恢复了明代龙江天妃宫的宏伟势头,成为吸引国内外各界人士祈求福祉的圣地。


静海寺


静海寺位于狮子山西南麓,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它是明成祖朱迪为赞美郑和下西洋的成就而建造的。它被命名为静海,意思是四海平静(祈求和平)。静海寺建成之初,占地约30亩,各种殿堂80间,郑和晚年曾在寺庙居住,下西洋带回的一些珍稀异物供寺庙供养。明嘉靖43年(1516年),李时珍曾住在静海寺调查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药用植物,并补充了《本草纲目》。

南京古建筑阅江楼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在22年(1842年)与英军在静海寺和平,并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静海寺历经战火,几修几毁,1937年日军一把火,烧得仅存僧舍8间。静海寺旧址于1987年重建;1990年被设立为《南京条约》史料展厅,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为迎接香港静海寺旧址的回归和扩建,铸造了警钟;1997年6月,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展厅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静海寺重建后占地1.2万平方米。


阅江楼的历史有一段记忆。站在阅江楼上,我们可以看到金陵的美丽。我们靠在栏杆上很漂亮。百年城墙向前延伸,伸出手,用指尖触摸阳光。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