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与金匮,皇史成

皇史成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按照中国传统的石室金匮理念建造的皇家档案仓库。它建成了两年,后来专门存放了明清皇帝的圣训、实录等重要皇家档案。皇史成正殿建筑不需一钉一木,都是砖石建造的,是名副其实的石室。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储存的档案,殿内有石台,石台上有金匮,外包镀金铜皮,内包木箱,圣训和实录储存在这些金匮中。

石台与金匮,皇史成


皇史宬内景


现在进入皇史成正殿,殿内有一个大石台,整齐地排列着雕有云龙纹、铜皮镀金的金匮,是清廷用来存放历代皇帝的记录和圣训的。除金匮外,石台东北、西北角还有一座石碑。东北角石碑上刻有乾隆皇帝恭瞻皇史成的诗,西北角石碑上刻有乾隆十五年(1750年)送实录、御容、玉牒到盛京的御书。在明代,皇史成正殿内的石台并非通为一座。据明崇祯朝进士孙承泽所写的《春明梦余录》卷13记载:程中周围上下俱用石,中具20台,永陵、定陵各占2台。据此,明末皇史成正殿有20座石台。根据乾隆时期绘制的《皇史成全图》,将前明实录金匮十九座移入东配殿。因此,据推测,在明朝,每个石台上都应该放置一个实录金匮。


清朝时,皇史程正殿的石台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从明朝的20个小石台变成了两个大石台。根据上述《皇史成全图》,程中石台前后分为两座,前石台离南墙一尺三寸(4).256米),前石台离后石台五尺二寸(1.664米),后石台离后墙三尺(0.96米)。二座石台东西长九丈五尺三寸五分(30).高四尺六寸(112米).472米),南北宽米).96米)。两座石碑不在石台上,在东北、西北两角石台下,都是南向的。目前尚不清楚殿内的20个石台何时会被拆除,改造成前后两个石台。但乾隆初年,殿内的石台改造成前后两个石台,不同于现有的石台。


第二次殿内两座石台改造成一座。两座石台什么时候改造成一座?清军机处的文件记载:嘉庆十二年(1807年)7月14日,内阁上献上了文字。前因皇考高宗纯皇帝圣训,实录成功,像往常一样恭维一分,只奉皇史成尊藏。所有皇史成石座都要宽大修大修复,以尊将五朝圣训和实录暂行移送配殿。现在石座修复完成,五朝圣训和实录应该先移回正殿。但是思石座工程刚修好,恐灰浆还不是很干,一旦移回尊藏,就要封闭严密,不能风干,所以要小心。根据档案记来看,嘉庆朝修建乾隆皇帝的实录和尊藏皇帝的圣训时,发现石台狭窄,需要拓宽修复,然后开始工作。12年7月,嘉庆完成了石台的改造,将前后两个石台改造成一个,即现在大厅里有一个大石台。


石台与金匮,皇史成


嘉庆12年改造后的石台,其尺寸在光绪时期的《史成金匮图》中有具体记载:石台高四尺五寸一分(1.443米)东西长十二丈八尺二寸(41.024米),南北宽三尺九寸(7.648米)。与乾隆时期的两个石台相比,改造后的石台高度与原石台没有太大区别,但比原石台长三丈多,宽一丈七尺多。改造后的石台宽得多,可以容纳更多的金匮。


清制,每当新君即位,就要设立实录馆,对前代皇帝的实录和圣训进行汇编。实录,圣训修成,例必须写一分藏在皇史成金匮里。因此,每当实录、圣训修成时,都要根据实录、圣训卷数制作金匮,以便储存这些重要的皇家经典。清代有多少金匮储存实录和圣训?金匮数量因时间而异。根据乾隆时期绘制的《皇史成全图》,两座石台共有金匮32座,前排15座,后排17座。嘉庆时,为了存放乾隆皇帝的新记录和圣训,将两个石台改造成一个大石台,新建70个金匮,使殿内金匮达到102个。道光时期,为了存放嘉庆皇帝的实录和圣训,又增加了28座金匮,金匮总数达到130座,稀分7排,前6排21座,第7排4座。咸丰时,金匮再增25座,金匮总数达到155座,仍分7排,前6排各23座,第7排17座。同治时,在咸丰皇帝实录和圣训中,发现石台已满,只剩下两个位置,无法容纳咸丰皇帝实录金匮。于是,便对乾隆、嘉庆和道光三帝的实录金匮进行了归并,腾出35座金匮,将咸丰皇帝22座金匮放入后,殿内金匮总数减至142座。当光绪被放入同治皇帝的实录和圣训时,由于石台再次列满,不得不将稀缺的档案合并。合并后,腾出24座金匮,同治皇帝23座金匮放入后,殿内石台共有141座金匮。民国十年(1921年),光绪皇帝实录修成,并于当年12月进入藏皇史成,共用金匮12座,殿内金匮153座。末代皇帝溥仪虽修有《宣统政纪》,但并未入藏皇史程。因此,到清末,皇史成内金匮仍为153座。


清乾隆《钦定清会典》中关于金匮的记载


至于金匮,一般认为是内用樟木板,外铜皮镀金,云龙纹。例如,李松龄先生在《皇史成:明清皇家档案库》一文中认为,皇史成金匮的稀缺体是樟木材料。秦国还指出,皇史成金匮柜内采用5厘米厚的樟木板制成箱式,箱内有几个楠木盒,箱内有双层黄锦缎包裹的档案。此外,还有洪烛、迪志坚、邱影萍等人也写道,黄史成金匮是樟木柜。但而,在上述文章中,樟箱是樟木的依据。


石台与金匮,皇史成

八国联军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进入皇史成,皇史成遭到破坏。军队撤军后,大学士李鸿章向皇帝奏报了皇史成的损失。稀缺内部的樟木内函和龙负担牙签全部丢失(军用飞机办公室录制的副奏折)。在修复损坏和丢失的书籍时,荣禄向皇帝报告的皇家阅览会清单中弥补了丢失樟木内函的费用。樟木内函共欠30层,每层成木材价格,画金云龙,合银十二,共银三百二(宫中朱批奏折)。这可能是金匮樟木柜的直接档案依据,但这里提到的樟木内函是金匮内存记录和圣训抽屉,而不是金匮盒。咸丰四年(1854年)3月,道光皇帝记录、圣训尊藏皇史成时,监修总裁齐藻表示:计划将清字本金稀缺,每稀缺两个抽屉,比上届增加六个抽屉,计算九个稀缺;汉字本金稀缺,每稀缺三个抽屉,比上届增加九个抽屉,计算六个稀缺;蒙古字金稀缺,每稀缺三个抽屉,现在模仿清字本金稀缺,整体改为两个抽屉,比上届增加三个,计算十个稀缺,总共需要25个金稀缺。这份文件清楚地记录了金匮内的实录和圣训,存放在抽屉里,有的每稀缺3抽屉,有的用2抽屉。因此,樟木内函应是指金匮内的抽屉,而不是樟木做的。


《大清会典》中的记载与此不同。乾隆朝《钦定清会典》卷75内有以下记载,所有尊藏实录金匮,高四尺五寸,广四尺一寸五分,纵两尺二寸,楠木,用铜涂金琢云龙文,内储格四,均用黄色包裹。据记载,皇史成金匮箱是楠木做的,而不是樟木。此外,乾隆朝《清会典则例》卷136内有以下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奏准,每稀四尺一寸五分,宽二尺二寸,高四尺五分,楠木,外用铜镀金云龙文叶镶嵌,内用黄丝糊饰,香杉木格。……缺格均无定数,准该馆来文办建造。这里的记载也说明金匮内的盒子是楠木做的,而且匮内的抽屉是杉木做的,不是樟木和楠木。然而,在大学生李鸿章和荣禄的奏折中,明确指出金匮内函是樟木,而不是杉木,这与清代会典的记载不同。



清帝实录和圣训的柜子叫金匮,制作金匮会用金吗?答案是肯定的,黄金的数量也不少。清代内务府全宗档案中的相关记载揭示了制造金匮需要黄金的情况。嘉庆11年(1806年),工部办理了尊藏乾隆皇帝的实录和圣训金匮,称需要132622元5%的头等红金,80%的色金56424元8分,要求内务府领取。内务府检查了广储司银库存储的各种黄金,发现库内没有头等红金,只有80%以下的各种黄金。于是向嘉庆皇帝奏报,库存80%的黄金除了按数发给56424元8分外,还剩149729元6分9%。建议抵发1322元5分5厘头等红金,经嘉庆皇帝批准。


上述档案记载显示,制造金匮不仅需要黄金,还需要高质量、高标准的黄金,数量不少。根据嘉庆时期皇史成金匮排架图,储存乾隆皇帝实录和圣训共有70座金匮,说明嘉庆11年共有70座金匮。而且这70座金匮都是用八成色金做的,所以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金匮所需的黄金数量。制作这70座金匮,共用80%色金1890.7352,每座金匮需要272多黄金。按清代16两进制计算,制造此70座金匮共需用黄金118斤之多,则每座金匮需要黄金近1.7斤。从这个角度来看,清代皇史成金匮确实需要一定数量的黄金来制造,是名副其实的金匮。按照清代通行的银本位制,把这些黄金转换成银两,数量是多少?根据清代内务府的全部档案,嘉庆皇帝命令内务府在四年(1799年)内库存各种黄金,其余3.6万多种黄金由两淮盐政和苏州编织变价。第二年,内务府将变价奏报,按一两金合17两银售变。因此,储存乾隆皇帝记录和圣训的70座金匮使用了1890.735枚金币,共32142.495枚折银,每座金匮合银459.1785枚。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