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内外园林设计看寺院各时期发展

纵观国内寺庙园林的进展,其园林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寺庙规划设计逐渐增加了园林性质的因素,或是在寺旁建立紧邻的附属园;二是整个寺院的外在环境的变化,即寺庙向自然山水风景区转移,完全将自身融于自然风景中的组成部分。后一方而成为寺院发展的主流。

寺庙内外园林设计看寺院各时期发展  第1张

首先,就寺内的空间变化看,池水、花木、山石、亭榭等园林因素逐渐发展出来。池水在寺庙建设中往往兼有宗教功能和园林功能:既有观赏情趣,又可作为放生池进行宗教活动,加上水中植红白莲花,观赏之余又增加了宗教的圣洁脱俗气氛;花木园圃在寺中起了庭院绿化、点缀的功能,烘托出一种清幽、高雅的园居氛围;山石亭榭是纯园林性质因素,在园中主要起了观赏作用。另外,空间处理艺术中加强内外空间(建筑空间与外部自然空间)的渗透、交流,以打破宗教建筑的沉闷、肃静感,从而产生明快灵活的园林环境。如漏窗、敞廊、敞厅是常用的手段,可以把单纯的宗教空间与园林化的建筑空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其次,就寺外环境的园林化来看,建寺于自然山水景区中,由封闭式庭院空间转向与自然山水空间环境相结合,是寺庙园林化的主导趋向。并且,寺庙建筑周围自然环境也进行了园林化处理。这方面主要包括寺前香道的处理和对周围自然景点的组织与利用运用园林手段,变朝山拜佛的香道为景观序幕,把沿途纯自然状态的散乱景致,组织成曲折幽深、节奏明晰的园林序列空间。这样,通过对周围自然景物的组织,使其成为了寺庙园林环境的一部分。

寺庙内外园林设计看寺院各时期发展  第2张

寺庙园林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自然山水的结合体。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寺庙园林设计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宗教精神为基底,融糅传统园林的景观特色,在空间形式上折射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一些著名的大型寺庙园林,往往历经成百上千年的持续开发,积淀着宗教史迹与名人历史故事,题刻下历代文化雅士的摩崖碑刻和楹联诗文,使寺庙园林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游赏价值。

寺庙园林的发展历程

“寺”在秦汉时期指官署,后演变成佛教建筑的称呼。相传,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寺,汉明帝派出的使者请回了天竺僧人,并用白马驮回了佛教经籍,他们初抵洛阳时,住在一座官署“鸿胪寺”中,后来建了专供天竺高僧居住的建筑,取自马驮经之意,沿用“寺”的名称,取名白马寺。

其主要佛教设施就是佛塔,其他建筑与一般官署建筑无大差异,主要供外来僧人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东汉时期,佛教只是被上层统治者作为神仙方术一类的东西信奉,因此寺院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没有普遍的社会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期佛教兴盛,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均受到佛教的影响。寺院的规模从内部设计到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舍利塔不再占有中心位置,由中心后移或另建塔院,并且逐渐演变成与民居及园林建筑中楼阁相结合的形态,具有了可供观赏乃至登临的性质,因而变得世俗化、审美化了。

这一时期的寺院多是皇亲国戚所立,寺中建筑密度很大,色调华丽,并有山池花木的衬托,情调上早已不只属于佛教性质,而接近于一座园林。并且,寺庙园林开始向风景优美的自然山水区转移。

东晋时以慧远法师为代表所建的庐山东林寺,表现出寺院走向山林,与自然风景结合的趋向。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唐代

到了唐代,佛教禅宗兴起,寺庙的园林化达到旺盛期,自然风景式的寺庙园林形态成为主导形态,并形成了所谓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以及“佛门四绝”国清寺、灵岩寺、栖霞寺、玉泉寺。

当时文人常在寺中吟诗、赏花、登塔观景,寺院环境清幽,花木繁盛,所以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也成为人们探春寻趣的好环境了。

宋代

宋代禅宗成为势力最盛的一派。相应地,禅宗所属的寺庙园林环境又有了新的兴造,如杭州净慈寺、庐山圆通寺等,寺庙与所处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遂形成中国自然山水园独特的一流。

这时期,出现“禅院五山”,即杭州灵隐寺、净慈寺、余杭径山寺、宁波天童寺、育王寺。位于山水名胜区的寺院成为风景区的重点,且以“五山”称“五寺”,可见当时寺与山水密切结合的风尚之盛。

明代

明代以后,佛教中心北移至北京。寺庙园林越来越与私家园林趋于“相似的风格,讲究景观创作的疏朗、雅致和天然之美,自觉地融人工建筑于山水环境,形成自然天成的园林环境,其风格、精神直承前几代私家郊野别墅、山居而来,有浓厚的山林隐逸的幽情雅趣。

寺庙园林类型

寺庙园林按照修建的位置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位于自然风景区,包括其周围的园林化环境的山林型寺庙;位于城市或离城市较近地方,寺院附设的独立庭院式的城市寺庙园林,以及位于离城市近郊的综合式寺庙园林。

1、山林型寺庙园

山林型寺庙园林坐落于远离城市风景优美,依山傍水的郊野,自然景观丰富是它的最大优势,青山成为寺庙的天然屏障,清澈透明的溪潭成为了寺庙的前庭,寺庙依山势的起伏而修建,建筑轴线依次递进清晰明确,由低到高的布局形式塑造了寺庙建筑令人仰望崇敬的气势和寺庙园林肃穆的氛围。

因此山水型寺庙园林占地面积都较大,造景手法也丰富多样。但更多的是利用其周边的自然山水,如淙淙流淌的山泉,怪石嶙峋的山洞,古木高悬的悬崖峭壁,都成为了重要的景观组成。而后又加少许人工景观作为点缀。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是山林烘托了寺庙园林,还是寺庙园林点缀了山林。这一类型的寺庙园林也是中国寺庙园林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2、城市型寺庙园林

城市型寺庙园林位于城市或是离城市不远的郊外。他们大多建立在寺庙附近,是城市内的一些大型寺庙用于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亦或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舍宅为寺”的风气影响下官宦贵族将自住的大宅捐献出来作为寺庙,这样原来的房屋则被改造为庙宇,而原先的庭院则成为寺庙的附属园林。

因此此类型的寺庙园林规模大多很小,庭院内景观主要是人造的,庭院外部也没有庭院内相呼应的园林环境。虽然这城市型寺庙园林的造园条件相较于之前的山林式寺庙园林相差许多,但由于处在城市内,寺庙又经常组织宗教活动,从而吸引了大量群众进入祭祀,游览参观。游园活动也曾盛极一时。

3、综合型寺庙园林

除上面讲述的两种类型的寺庙园林之外,还有最后一种,我们称它为综合型寺庙园林。这类型的园林大多位于离城市较近,风景较为秀丽的地方。

通过它的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是上述两种园林的综合体。在园林的营造中既利用了周边较为优美的自然山水条件,也将内部人工景观建造的丰富多彩。

寺庙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分支之一,寺庙园林有着与其他两种园林的许多共同点,如大型寺庙园林就有着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小型庙宇庭院则又透着私家园林的精致秀气。而作为宗教文化物质载体的宗教性园林,寺庙园林的又有着与其他两者不同之处。

首先,寺庙园林作为宗教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是僧人道士钻研佛法,研究道教的场所,也是传达宗教思想文化的地方。皇家园林的豪迈气势传达着皇权至上的思想,私家园林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则表达了主人恬淡素雅的心境。

而在寺庙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园一景所营造的清净而美好的意境,无不传达着佛门的慈悲、智慧、社会的真善美,和道教的无为之说,以及道法自然的思想。

其次,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分支,论其数量,它比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的总和要多几百倍;论其特色,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长;论其选址,它突破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分布上的局限,可以广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

正如宋赵诗道:“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论其优势,自然景色的优美,环境景观的独特,天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高度融合,内部园林气氛与外部园林环境的有机结合,都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

另外在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服务的对象是很小一部分人,而寺庙园林的宗教属性赋予了它一定的开放性和公众参与性,举行宗教活动或节日庆典时的寺庙园林都会对公众开放,任人们前来烧香敬佛,祈祷祭祀或是游园赏花。

宋代京都的相国寺还是公布新进士的地方,更是京都的百姓进行交易中心和进行娱乐活动的中心,《东京梦华录》称:“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

由此可见寺庙园林深受百姓们的欢迎,它也成了最普遍的大众化园林。此时的寺庙园林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现代公园的性质。现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寺庙园林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吸引着大批的游人。此时的寺庙园林更具开放性。

寺庙内外园林设计看寺院各时期发展  第3张

皇家园林会随着朝代更替而变化,私家园林又会因士大夫名人的起落而变迁,而寺庙园林却由于宗教文化的传承性和延续性,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连续,没有太大的变化。

寺庙园林景观承载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沉淀。寺庙园林景观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园林设计技术的进步,也是寺庙文化的传承。同样的,寺庙园林也要进行细致性的保护,使建筑和园林设计能够延续千秋万世,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专题推荐:

寺庙设计施工公司

寺庙规划_寺庙规划设计_寺庙规划方案

寺庙设计效果图-寺院规划设计图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