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近日,丹辰永固-紫禁城建成600年展览在紫禁城博物馆午门如火如荼。这是紫禁城博物馆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讲述紫禁城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本次展览重点展示了紫禁城600年的建筑、艺术和文化成就,让人们有机会从遗产和博物馆的角度了解紫禁城的文化价值。

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本次展览梳理了紫禁城的建设、竣工和完善过程,揭开了紫禁城建设密码的八大杰作,让人们了解紫禁城建设的兴衰历史,让人们感受到今天紫禁城的辉煌。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故宫的展览无疑激发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增加了人们打卡旅游的动力。



天上紫薇垣,地上紫禁城。


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故宫故宫故宫故宫故宫。1420年12月,明成祖朱迪发布诏书,宣布紫禁城建成。此后,明朝的十四位皇帝和清朝的十位皇帝不断绘制故宫的地图,以改善故宫的建筑设计。在这600年的传承中,它反映了强烈的民族融合特征。


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紫禁城作为皇家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大师,凝聚了数千年建筑工匠的智慧,将传统设计艺术与建筑完美融合。例如,中国建筑独特的过白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反观当下,有必要思考一下我国城市建筑设计的问题。


建筑是城市展示形象的窗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但一些盲目模仿甚至奇怪的建筑也影响了城市的声誉。

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究其根源在于,在一些城市建设中没有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也没有做好挖掘本土文化的功课,为“雷人”建筑的出笼提供了温床。另外,建筑设计存在贪快、出奇的心理,这样用力过猛,就容易出现“奇奇怪怪”。



继承传统文化不是按葫芦画勺子,而是画皮和骨头。建筑设计应与当地城市乃至地区的文化传统相匹配,使建筑与城市文化充分融合,以免产生分离感,成为城市丰富多彩的一笔。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部门在规划设计建筑时,本着科学、严谨、敬畏的态度,增强文化信心,弘扬传统文化。


回到故宫博物院展览。本次展览以丹辰永固为主题,展示了故宫博物院讲述中国故事的决心。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与时俱进。然后,600年的故宫博物院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为后代设计师提供中国的建筑文化材料。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