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古代建筑特色-礼制和宗教建筑

礼制建筑是指在礼治和宗法制度观念的支配下建造的祭坛寺庙建筑,用于祭祀和朝拜,以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圣统。看看明朝的历代记录,中后期皇帝似乎只有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和山川。如果他们不按时祭祀,就会受到言官的批评。礼制建筑和祭祀活动是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基本工作,也是象征皇权后压向全民的权力话语。象征手法也成为礼制建筑的特殊词汇和突出特征。只有达到象征的境界,才能在全民心中产生传播皇权威严的效果,创造神权君权的神话。 

明朝古代建筑特色-礼制和宗教建筑


明朝是南宋以来历经数百年混乱又重新统一的汉民族大一统政权,挑剔的说是自大唐以后重新恢复了汉族政权版图的大帝国,他们也深感必须取缔“胡化”的影响,重新传播汉文化,于是出现了礼制建筑的最高潮——超过了汉唐,宋元更不在话下。这本身就是一种流行的传播行为,是一种点一面的传播,受众面很大,有世代的影响。



明朝不惜一切代价从事军事建筑和礼制建筑。军事建筑有长城、海卫城堡,礼制建筑种类繁多,规模前所未有。首先是太庙和国家祭坛。北京抄袭了南京宫城前的左祖右社。为了表达追养和报复,本质上是在加强民族权力和神权。社会是五土之神,国家是五谷之神。历史上,社会早已被视为国家的代表。早在商周时期,就形成了一套祭祀国家的制度,这是一种原始的祭祀活动。根据礼制,从京师到地方州县都要建国坛。明朝规定,藩王还应在其分封的王城建立一个国家祭坛,其规格比京都矮一半。标准统一的推广是中国特色的传播。


其次,根据郊区祭祀的礼制,有各种各样的祭坛建在坛:祭祀天地、日月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祁谷坛、先农坛、先蚕坛;有岳庙、镇庙等。按照天南地北的仪式,天坛位于南郊,地坛位于北郊。按照天圆地方的理念,天坛是圆的,地坛是方的。天坛占地280公顷,约为紫禁城的4倍。乾隆年间,祭天的圈丘又扩大了,坛面、台阶、栏杆的石头数量是9倍或9倍。站在圈丘坛中心喊叫,能听到很大的回声。


无梁祈年殿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光绪十五年被雷火焚烧,十六年按原样重建。天坛的建筑艺术不仅符合严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而且具有完美的审美效果。它是用中国的象征技术做到的。例如,主体建筑的平面是圆形的,以象征天空;各种数量为9或9倍,以附加天的阳数,并符合周日360天的天象数。祁年殿内外三层柱的数量象征着四季、十二月和十二小时,所有主要建筑都使用蓝色琉璃瓦来象征天空。通过这种形状、颜色和数量的处理,它们很好地表达了礼仪制度所要求的含义,确实产生了宗教教化的效果:面积大、建筑少,突出了自然主题。大片松林衬托出庄严的气氛。周围的圆桌就像一个缩小的宇宙,向上的趋势增强了与天空相连的感觉。


明朝古代建筑特色-礼制和宗教建筑


第三类是祭祀文化名人的祠庙,如孔庙、孟庙、关帝庙、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等。这是直接的教育宣传和形象工程。无与伦比的自然是对大成圣先师孔子的崇拜。从京师到州县都有孔庙,也叫文庙,由左庙右学的礼制主导,常与各级官学建在一起。全国各地的孔庙都是以曲阜的孔庙为基础的——统一政权决定了这种复制、标准化的传播模式,主要包括权星门、浮池、大成门、大成殿、礼仪舞蹈活动的露台。


曲阜孔庙建筑历史2000多年,以明朝建设为前所未有的宏伟,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建设一个地方的例子,是基督教国家的教堂建设,因为上帝是上帝,教堂是普遍的,孔子是一个确切的出生地,所以儒家教育王朝加强唯一的话语中心,这本身就是礼仪!礼本身需要标准化和标准化,所以世界上的孔庙只有大小不同,没有结构差异。这是复制传播机制背后规定的一元化机制。


此外,各种祠堂和牌坊空前增多——也许只有明朝保留下来,尤其是地方政府为了表彰节义男女而建造的。最引人注目的是贞节牌坊,比如徽州。当时没有电视、报纸只有靠这种方式来树碑立传、广而告之,以推进民众的道德水平。这种建筑的教育目的更加明确和直接,是礼制的实施和实施。建造祠堂几乎是一种民族行为,魏忠贤建造祠堂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大家庭建造祠堂是一个常见的事实,宗法使家庭成为国家的重要细胞,民族权利是最日常的统治,建造祠堂加强凝聚力,祠堂往往是家庭的象征,也不是正式教育保持传统有效的教育方式。



宗教建筑和明代不可忽视的景观与礼仪建筑的性质相似。明代新建的寺庙主要包括南京报恩寺、灵台寺、北京智化寺、山西崇山寺、永橡寺、金刚宝座塔、玻璃宝塔等。一方面,佛教寺庙建筑有标准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们也有复制传播的惯性。


明朝古代建筑特色-礼制和宗教建筑

例如,山西崇善寺是朱元璋的三个儿子晋王为纪念生母而建造的。它规模宏大,整体布局模仿南京宫殿。它只是一流的,仍然是复制的。原来的寺庙被摧毁了,留下了成化时期描绘整个寺庙的总体图片。正殿与前后配殿通过走廊连接,均为工字形,与唐代《戒坛图经》所示的律宗寺有继承关系——说明明朝的宫殿建筑基本上继承了古代大型建筑的典型特征。


明朝横向照搬也是搬古代的典范。另一个例子是北京朝阳门保存至今的智化寺,位于北朝南,山门内钟楼和鼓楼分开左右,然后是智化门、智化殿和东西配殿。前半部分布局遵循辅会伽蓝七堂系统,也是明代佛寺常用的布局系统。后半部分沿轴线布置如来殿、大悲堂、万法堂等部分,有十几个庭院。梁架斗拱和细节处理类似于清的做法,有宋代的形状,纵向继承因素很重。包括明代在内的古代佛寺布局一般采用纵轴庭院形状,主要门厅布置在中轴线上,每座殿前两侧'I';配殿,形成三合院或四合院,引导人们逐渐达到信仰的高潮。



明代喇嘛塔的建设一方面模仿元代,另一方面模仿明代同类建筑。例如,山西广胜寺的飞虹塔在元代塔基遗址上重建,模仿明南京报恩寺彩色玻璃塔的镶嵌方式。金刚宝座塔起源于印度,在敦煌壁画上看到图形,在明代有实物——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是最早的例子。五座密檐方形石塔建在平台上,象征着必弥山的五座山峰。塔上覆盖着喇嘛教风格的雕刻图案。


道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也非常热闹,特别是后者达到了全盛时期。许多著名的清真寺建于明代,集中在大运河沿岸、西北省和云南。元代保留的宗教宽容态度在明代仍有惯性,尤其是民间。明代回族人大分散,小集中,生活得很好。伊斯兰教教民迅速增加,不得不扩建寺庙。它们的建筑既有世界伊斯兰教建筑的共性,又有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风格,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独特风格。由植物图案、几何图案和文字组成,清新华丽,充满生活气息。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