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中的防水措施

历史长河中,遭遇的大雨不少,翻翻史料,也有许多关于大雨的记载,《资治通鉴·秦纪三》记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七月大霖雨,连雨自七月至九月”。元二十八年(1291年)七月己未,“雨坏都城”,57年后,“京师大霖雨”。到明朝时候,景泰五年(1454年)七月,“京师霖雨”,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闰六月,顺天府大雨如注,昼夜不止……

现代房屋有科学的防水防潮技术,那古时候的房屋,大多是木结构的建筑,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腐烂,古人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又是如何防水防潮的呢?

排水系统

排水是建筑建造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古代选城址的时候便有诸多讲究,需要将城市的水系渠道进行合理地安排,使雨水和污水迅速地排注入大河中去,以及特殊天气泄洪需求。那对于建筑而言,合理的排水系统,可防止房屋因为水堆积,减少损坏,延长建筑寿命。

据秦咸阳宫殿考古发掘,建筑群地面已有系统排水工程设施,地面雨水和生活污水均集中流入类似现今砂井的排水池(长3.2米,宽2.7米,深0.7米),排水池底用草泥土涂抹,以防渗水池下有漏斗把积水泄入圆形陶制下水管,各路水管均有一定坡度,使污水迅速流入干渠。

如今的北京故宫也有自己的排水系统,在每一座宫殿院内都考虑了排水问题,都设置有排水支沟,在宫城墙下设有集水干沟,北部的雨水汇集到神武门内的干沟流入西边护城河,南部的雨水分别流入金水河,然后流向东南角的护城河,宫城全部沟道均有适宜的排水坡度,使70公顷的故宫无积水之忠,保证了全宫地坪的干爽。

故宫砖墙下可见排水的沟眼(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中国古建筑中的防水措施

屋顶

屋顶是屋顶是建筑顶部的承重和围护构件,也是最直接能遮挡的建筑构件,它与墙体、楼板共同作用围合形成室内空间,同时能够抵御自然界风、霜、雨、雪、太阳辐射、气温变化以及外界各种不利因素对建筑物的影响。在我国传统古建筑中,最开始最原始的挡雨便是利用屋顶,古建筑中的屋顶多采用在木屋架或钢木屋架、木檩条、木望板上加铺各种瓦屋面等传统做法,利用高屋脊,大坡度,两边的坡度能让雨水落下。

屋顶上的瓦片大有学问,瓦的造型到材质不断发展,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前期发明以及使用瓦,在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早期遗址中发现遗存,数量较少,判断当时仅用于屋脊、天沟和屋脊部分。到西周中晚期从陕西扶风召陈遗址中发现的瓦的数量就比较多,有的屋顶以全部铺瓦,瓦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并且出现了半瓦当。

中国古建筑中的防水措施

常见瓦有筒瓦和仰瓦,瓦一片一片铺在屋顶上,缝隙再以灰泥抹住,防水效果便有了。

地面与台基

雨水会堆积于平面的地面,于是最直接的做法便是抬高地面,防止潮湿。在西南地区有“干阑”式建筑。中原一带则主要采取高台基的做法。据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考古发掘,已有高出地面1米之多的台基。高台基可以使建筑远离地下水位,使地面较干爽,并有利于纳阳和通风,是防止地面潮湿的简单有效的措施,为历代所沿用,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古建筑中的防水措施

台基

同时为了为了减少雨水对台基或墙根的侵蚀,早在陕西岐山台陈的西周遗址就用铺卵石为散水的做法。到战国时代即在台基或外墙根四周用砖或卵石、三合土等材料做成有一定坡度向外排水的斜面。对于地面的防潮,古人还在建材建造上尝试不同的物质来进行防潮,仰韶文化的烧烤地面和龙山文化的“白灰面”地面,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地面防潮措施。三合十地面是古代广泛应用的一种比较经济的防潮地面。在铺筑三合土地面时,掺加适量盐卤可以增加密实度,防止地面开裂,也有利于地面的隔潮,但不利之处是地面易阴湿发潮。

砖地面是古代最主要的地面做法,为了加强防潮效果,讲究的铺地砖面层下部都作有防潮垫层。秦咸阳宫殿发掘出一种地面,在印纹方砖面层下,垫红烧土瓦砾层。后来大多用砂垫层,厚度少则7-8厘米,多则40多厘米。明清北京故宫内还有一种“架空金砖”的做法,即在地面上先铺砂子,然后用侧砖支承“金砖”地面,砖下有空气层,砖缝间用桐油和白面挤缝,表面再攒桐油一道,防潮性能相当好。碱硖石的质体较柔松,表面不生凝结水。成都民间建筑至今还当作一种良好的防潮地面。

中国古建筑中的防水措施

墙体

先秦以前,墙体多用防水性能差的版筑墙和土坯墙。为了增强防水防潮,《考工记》中记载有两项措施:一是“白盛”,即用蜃灰(白色蛤灰)调水抹墙面(称垩),起防水护墙的作用;二是“困峁仓城,逆墙六分”,即墙高六分,收分一分。墙的下半部易于受雨水和地下水的侵蚀,适当增加厚度是对防水有利的。据秦都威阳一号宫殿的发掘报告,当时壁面做法是:先在土坯墙上涂抹掺有黍(或粟)基的泥层(即瑾),厚3-4厘米,再用麦糠拌细泥抹平,厚1-2厘米,最后用白色石灰质材料粉刷,显然增加了墙面的防水性能。

古人是明白挑檐可以护墙,以达到减少因潮湿生病的目的。出檐深远一直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一大特点。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当时已有回廊和腰檐。广州出土的汉明器证实,当时已有硬山挑檐和排山沟滴。明清建筑中的拔檐砖和博风等墙顶构造也可以说是一种护墙措施。西南多雨地区,民居的土坯墙亦有“披蓑衣”,即在墙内每距一定水平距离夹有茅草披护墙面和砌加瓦片滴水线的做法。

中国古建筑中的防水措施

苏州水乡建筑墙体

古人在建筑房屋防水上有自己的智慧,虽然如今科技发达,房屋建造更现代化,但是房屋防水依然是房屋居住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