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八水-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二)

长安八水-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二)

人工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


如此优良的汉唐长安城外生态环境,还应加上当地土壤肥沃。位于黄土高原的汉唐长安城。早在战国时期,黄土疏松易耕,尚书写的·《禹贡篇》中即列黄土为全国土壤上等,即最佳土地。黄土是当地土壤的总称,也可以细加区分。其中所含的物质可能会有更多的差异,但雨水充足,阳光长,可以获得良好的收获,成为一个富裕的地区。远在新石器时期,这里的人口已经相当多了,到目前为止,它的遗址已经被发现,甚至比现代村庄还要密集。周秦两代的先世能肇兴,就是凭借这里上田的优势,说得更远,早在后姬时期,这里就已经是和服,麻麦齐了。在《诗》中看到这两句话·大雅·《生民》是周人称赞乃祖的盛绩。形容禾苗长得漂亮,形容麻麦长得茂盛,可见汉唐长安城附近的财富。正是这样一个富裕的地区吸引了刘邦来这里建都。



《尚书·禹贡》书影


此前曾引用汉代人对长安城外富饶的夸耀,称之为陆海,以比喻当地物产的多样性。这句话出于东方朔。东方朔首先提到了汉长安城外的山,说:玉、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这是前面提到的。东方朔接着说:还有大米、梨、栗、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蛙鱼。穷人可以给家人和脚,没有饥寒之忧。因此,丰镐之间被称为土膏,每亩值一金。东方朔的话不错。汉长安城外,当时只有白鹿原,如此广阔的原始,可以发展农业。唐长安城外有很多原始的东西。正如前面提到的,一些原始和原始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但实际上是相连的。东方朔提到的汉长安城外的每亩农田价格是全国无法比拟的,即魏晋时期仍然如此。直到南北朝时,江南太湖流域及其东南沿海地区才具有如此高的农田价值。


黄土在高原上显得肥沃,需要足够的雨水。正如前面所说,汉唐时期降水较多,但也难免会出现雨水不足的年月,甚至干旱,发生灾荒。汉唐时期,人们将充分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克服这些困难。早在周秦两代就引用水流灌溉农田。《诗·北流,浸彼稻田稻田就是具体的例子。丰镐附近,池水虽可灌田,但数量可能不会很大。周人还有题为《福田》的诗。诗中有句话:小米稻梁,农夫之庆。可见当时种稻相当普遍。种稻离不开水。应该说当时农田水利相当发达。后来秦国挖掘郑国渠,引泾水向东至洛水,灌溉盐碱土地数万亩。这一巨大的灌溉工程一直受到称赞。汉代以长安为都,依然可以享受其利益。汉代继续开渠引水,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六辅渠和白渠相继在郑国渠旁挖掘。还引渭水挖成国渠、灵府渠、蒙翠渠。从成国渠引水至始平(今陕西兴平县)、咸阳(今陕西咸阳市)。虽然汉长安城附近的浐、霸、丰、镐、水涝引水渠道没有记载,但东方朔提到的陆海作物首先是水稻。稻种多,显示当地渠道多。也许这些渠道不是很长,所以没有记录。显然,通过这些渠道的挖掘,已经形成了一个农田灌溉网,西起眉县,东至新丰县和高陵县(现为临潼县和高陵县)。北起泾阳(今泾阳县),南至秦岭下。位于农田灌溉网中央的汉长安城。唐代承受着汉代的旧迹,使这个灌溉网继续发挥作用,并没有太大的减少。正是有了这样的农田灌溉网,农业不断发展,汉唐长安城不断繁荣昌盛。



陕西分界图

编写《地图综要》的吴学燕、李釜源、朱绍本

明末新安黄氏刻本


然而,更大的引水工程是汉唐两代的水渠。渭水东流由汉唐长安城通往渭水下游和黄河,运输山东粮食。在今天的咸阳市西南,水渠被称为兴成堰。汉代开渠后,昆明池仍在长安城西南开挖。昆明池汇集丰、镐、水。昆明池水流出,会进入渠道,也可以说是补充渠道水量。事实上,没有昆明池,丰、镐还是会流入水渠。漕渠由汉长安城南,流到城东,结合浐霸两水,循渭水之南向东流去。唐渠一般沿用汉渠的故道。汉唐曹渠的故道至今尚未消失,


汉唐两代不仅挖渠运输粮食,还将水引入长安城供水,美化城市环境。汉代引用的是水,唐代除了水,还引用了浐水和义谷水。长安,长安城南,北流经长安城西,注入渭水。汉长安城建成后,又在城西建章宫,其实是穿过建章宫的。虽然建章宫北流入渭水,但有枝津绕城西城北,东北流入渭水。后来,水渠被凿成,汇入水渠。城墙外有一条王渠,绕城流去。引入城市的水道称为明渠。明渠从汉长安市西部最南端的章城门南流入城市,经未央宫,再经长乐宫北,从城东中间的清明门南流出城外,与绕城的王渠相遇。未央宫有沧池,长乐宫有酒池,都应该是明渠储水的池沼。


唐代引水入城有两条渠道。这是隋朝的旧规。永安渠和清明渠是两个渠道。永安渠从长安城外郭城南三门中最西的安化门内大安坊西入外郭城,一直向北流动,从内园景耀门流出,北流入水渠。清明渠由安化门入外郭城,北流折东入皇城,再由皇城入宫城,储存在诸海子中,再由海子北入水渠。引用浐水的为龙首渠。龙首渠在行将入城时分为两枝。一个通化门从外郭城东面三门中最北的通化门南流入外郭城,当时南面的兴庆宫,从兴庆宫西流入皇城,折北流入宫城,也储存在海子,也从海子北流入水渠。另一条龙首渠,由外郭城北,西流入大明宫东内苑,再由东内苑汇入浐水。还有义谷水引入唐长安城,义谷水也起源于秦岭山。事实上,这是一个源头。黄渠是引义谷水的渠道。黄渠注入曲江,从曲江溢出,进入曲江西北外郭城诸坊。通过这些渠道的水流,唐长安城外郭城内园林众多。



《陕西省城图》

1893年绘

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


还应特别指出,唐长安市除了使用隋朝古迹的永安渠和清明渠外,还有两条引水渠。一个是唐中叶引进的,从外郭城西三门中间的金光门进入城市,注入西城的池塘,储存从山上运来的材料和木材。这个渠道引用的水流一直是错误的。据说西市储存的木材是秦陇运来的。秦陇远在长安城西,运道至少要经过渭水。唐长安城西与渭水河谷高低相差,至今仍有十米。按十米计算,引渭水入城是不可能的。只能引水。之后还有一个引用,引水通道也叫渠道。这条渠道也是金光门进城的,大概是利用早年开挖的渠道。进入城市后,它仍然先流向西市,然后从西市东流,折叠南流,然后回到东流,然后转向北流。大明宫的太液池从皇城东部注入,从太液池流出,汇入浐水。早年流往西市的渠道是运输材林,问题比较简单。此时,再凿渠是为了运输南山的木炭。石炭在唐代尚未被发现和使用。长安市百万人用木炭取暖。如何将这么多木炭运到长安市,确实是一个难题。为满足长安市的需要,开挖了这条渠道。南山木炭在山下装船,一直运到城市。能够在长安市内渠道行船,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甚至当时皇帝也亲自出来看,真的很少见。这件事在文字记载中看到,应该是真的,不是当时人们夸大的。20世纪50年代,西安市南郊香积寺附近的温国堡发现了一艘沉船,这是前面提到的,就是证明。这也说明当时的水流量相当大。虽然水流量很大,但它并没有贯穿唐长安城。为了把木炭运到城城市,我们不得不挖掘通往城市的渠道。


长安八水-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二)

这可能会导致一个问题。水流量很大,只是渭水支流。水可以行船,渭水当然也一样,甚至更好。由于引水流入长安市,在渭水侧开挖了水渠,以运输粮食。运输粮食不需要运到长安,为什么要挖一条沿渭水南东流的水渠?汉唐两代都是如此。当然,这是有原因的。渭水下游流经关中平原东部,河流多弯曲,由汉长安城东行。至于潼关黄河岸边,路程300多里,渭水乘船,水道900多里。漕船逆水而上,就须耗费许多时日,这是汉长安城下开凿漕渠的一个缘由。隋朝开挖了唐长安城下的水渠。隋文帝还专门颁布了开挖渠道的诏书,称开挖渠道的原因是渭水下游流浅沙深。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渭水下游地形更加平坦,渭水中的沉积物会随处沉积。当河床抬高时,河流会相应扩大,这将不可避免地形成浅沙深,不利于水舟的运行,因此不得不挖掘运河。


生态环境优良

创建汉唐长安城


汉唐长安城成立时,由于能够利用生态环境,其规模显得壮丽。


位于龙首山下渭水南岸的汉长安城,不能充分利用山水形势。当时修建未央宫,还铲平了城南的龙首山。龙首山就是后来的龙首原。渭水南岸龙首原突兀,故当时称龙首山。汉长安城虽然类似长方形,但除东城墙南北端直外,其他三面都有几个曲折,而南北两侧的曲折更多。龙首山建立了未央宫。长安城南部最西的城门,即西安门,不得不位于龙首山麓。但西安门东的安门却更加向外突出。安门以东的覆盎门又向内凹入,比西安门更北。显然,汉长安城的南城墙是随着龙首山北坡的曲折而建造的。只有未央官的规模太大,才不能铲一段龙首山。



汉长乐未央宫图

载于清·毕元《关中胜迹图志》卷四


汉长安城的南城墙因龙首山的形势而显得曲折,其北城墙也多曲折,则是随着渭水的河道而有所变化。现在渭水已经向北转移,而且移得很远。汉长安城建成时,渭水从西南流向东北。随着城市的水势,东北越来越突出。汉长安城北的城墙也是三个城门,横门最西最南。其次是厨房城门,比横门北,洛城门最东,北。


汉长安城南北城墙曲折,有人比天上的南斗和北斗好。这个比喻很合适。汉长安城有斗城的名字。然而,有人说,汉长安城是根据天上的南斗北斗建筑建造的,这与实际情况背道而驰,汉长安城建筑的人善于利用生态环境。


这种情况可以用汉长安城的西城墙来解释。汉长安城的西城墙也有不止一处曲折,但天上没有西斗和东斗。汉长安城西城是濒水建筑。流过西城墙最南的章城门后,水转向西北。水流很远,但其枝律仍向北流动。枝津也有弯曲处,所以章城门北的直城门稍微内缩,与章城门不平齐。汉长安城西北角,北城墙北向东北流动。但汉长安城西北角不是直角,而是凹进去。这显然是先有水枝津后筑城。当时,由于汉长安城的建设,井没有改变枝津的道路,这使得汉长安城更加壮丽。



汉故长安城图

载于元·李好文《长安志图》

藏于国家图书馆


唐长安城没有遵循汉长安城的旧规,而是搬到了东南龙首原。为什么会有这次迁徙?隋文帝移建都城时,曾颁布诏书,指出汉长安城过于狭窄,历年已久,难以重建,或易地分建为好。还应指出,汉长安城建于隋朝,数百年来,城市积水渗出,地下水也受到污染,碱盐水不能饮用,不能搬到新都。事后征验,这应该是真实的记录。现在西安的大部分城墙都是隋唐时期皇城的旧址。唐长安城虽告圯毁,皇城却由五代时沿用至今。到目前为止,东西街之北,井水若咸难钦,东西街之南也有很多地方。这座城市的西南部仍有以甜水井为名的街道,可见井水甘甜实在是珍贵。如今,西安市内外都不再吸引井水,但年纪稍大的人,还能历历史。以今例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不能迁徙都城的一个原因。


龙首山下汉长安城,龙首原上唐长安城。虽然汉唐时期已经历了几百年,但龙首山逐渐成为龙首原。但仍有突兀的高起。隋文帝颁布的迁都诏书仍被称为龙首山,但诏书也被称为川原壮丽,可以作为新都建设的地方。事实上,它已经成为原来的状态,不同于高山。尽管如此,原上原下的高差现在还是十米左右。由于龙首原高于汉长安城,水源在哪里?这是建都之初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长安八水-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二)

如何解决新建都市引水问题?龙首原虽高于汉长安城,但引水并不难,甚至更容易。龙首原南接少陵原。神禾原是少陵原南隔水。中和原之南为终南山麓。虽然终南山下都是平原,但原面向北倾斜,直到渭水岸边。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由于潏水河谷下切过深,潏水两侧的原畔皆显得耸起壁立,仿佛不可逾越。少陵原近水处犹起伏数道高堰,唐时别称凤栖原。少陵原西北,凤栖原西有所谓的毕原者。凤栖原比少陵原南部低,毕原更平坦。从现在的地形观察来看,少陵原南端最高,华原已经较低。毕原虽低于少陵原南端,但高于龙首原。所以从毕原西侧引水到唐长安城,是由高到低,自然下泻,不需要太多的力量。隋代迁都时,已引水入城,流经清明渠和永安渠,唐代更引水为水渠,也流入城市,就是这样。


唐长安城引用的水流、龙首渠、引义谷水的黄渠,都适应了少陵原向北倾斜的地形,引水成渠。少陵原本止于浐水西岸,岸旁原边尚有龙首渠引水口的遗址。由于水谷下切较深,龙首渠引水口似乎悬挂在空间中,这是前面提到的。生态环境变化很大,现在似乎很不合理。如果你知道当时的情况,你可以松一口气。至于义谷水,少陵原东南端离山不远,因势利导,自然成为渠水。曲江注入黄渠下游。唐长安市东南角曲江。唐长安以外的黄渠,不同于清明、永安、龙首诸渠。



唐宫城图

载于北宋·宋敏求写《长安志》


前面说过,唐长安城位于龙首原。龙首原本被称为龙首山,从山到原,似乎原面已经变平,但事实并非如此。唐长安市有六个高岗,从西向东,微向北。隋朝设计建筑都城时,将这六个高岗包括在城内,按照《易经》六卦的解释,从北到南,分为九二、九三等。当时宫殿是92,92高岗在宫城内。九三横于皇城,按照《易经》的规定设立王朝官署。也就是说,傅会《易经》的旧说,根据高岗分布的趋势,作为不同的布局。经过1000多年的变化和近年来的城市建设,这些高岗大多和附近的平地一样,很容易看到差异。当地等高线的高度只能在更精确的地形图上略有差异。但当时所谓的九五高岗,在西安西安市南郊南关正街东西、小寨东西路北侧仍能看到。南关正街以前叫草场坡。坡度相称,说明其地形不平。如今,南关正街相当平坦,成为城郊的重要道路,但两侧高楼后仍能看到高耸的岸壁,特色依然存在。玄都观和大兴善寺都建在这个高岗上。玄都观遗址早已消失,大兴善寺至今仍是佛教圣地。正是因为地形如此不同,也影响了城市的引水渠道。在唐长安城外郭城,与里坊不同,里坊之间形成街道。以朱雀门街为主的南北街。朱雀门街又称天街,北起皇城南面中间的朱雀门,南至外郭城南面中间的明德门,中间是九五高岗。朱雀门街东西街,分别叫朱雀门街西一至五街,朱雀门街东一至五街。清明通过朱雀门街西第安街北流,永安通过朱雀门街西第二街北流,都在这些高岗之西。唐代引水的水渠,从外郭城西中部的金光门流入城市后,折而南。经过两个广场,再折而东,从朱雀门街西第三街东流到朱雀门街东第二街,再折向北流,绕过所谓的94高岗。龙首渠位于唐长安市东半部,远离这六个高岗,但也不能流向朱雀门街西侧。



王振鹏《大明宫图卷》

纸墨,元,31.1×683.3cm

藏在美国大都会美术馆


唐长安城还有两个高地,一个是乐游原,一个是大明宫所在地。乐游原位于外郭城东面三门中最南的延兴门内,主体为新昌、升道、宣平、升平诸坊。新昌坊内有青龙寺。乐游以原相称为外郭城最高处。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在原著赋诗,称远望昭陵。大明宜位于外郭城北,也位于唐宫城东北,当地高敞,当时在当地建了大明宫,是正式朝会和接待外宾的地方。由于地势高敞,不仅可以俯瞰终南山,还可以俯瞰长安城。大明宫早已被摧毁,其遗址仍为高丘,耸立在陇海铁路西安站北部。


汉唐长安城生态环境优良。虽然汉唐长安城不是一个城市,但相距不远,都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汉唐时期,关中平原被称为富人。汉唐长安城不仅有泾渭等八水环绕,南倚终南山。终南山森林覆盖,郁郁葱葱,山下平原竹林遍地,绿意盎然。汉唐长安城由于八水环绕,位于农田灌溉网的中心,更加富裕。由于气候温和,甚至炎热,雨量充沛,八水流量相当高,可以利用水力修凿渠道。唐代长安城运河可行船,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未来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今天应该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



西安城楼旧照


汉唐长安城由于生态环境优良,可壮丽。汉长安城以斗城为名,说明它善于利用地形。与汉长安城相比,唐长安城更广阔,城内有六个高岗,还有一个乐游原。汉长安城由于山势水势,南北城墙曲折,似乎在筑城的时候,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唐长安城由于岗位高,不平坦,但设计师可以利用这种情况,使城市建筑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不同于古代。


汉唐长安城今天只有遗迹,这样的遗迹怀念当年的雄风,可以让人流连忘返,不能突然走。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