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原理

中国古代建筑中,许多建筑经历了许多强烈的地震,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地震奇迹。柔性框架、台式隔震、斗拱支撑、榫榫连接是古木结构的抗震机制。

谈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原理


古老的住宅木结构建筑从下到上分为基础、柱框架层、铺装层和屋顶,其中木框架承受着大多数结构的载荷,而墙壁只起到分割和关闭的作用。



1.古建筑材料的地震效应


木材是一种柔性材料,具有抗拉、抗弯、抗弹性。木材在地震过程中能很好地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具有较强的恢复变形能力,在水平地震下能产生较大的水平变形伤。


2.古建筑结构的抗震防治效果

谈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原理


(1)木制建筑的外观通常小于2:1的长宽比或近似正方形,使建筑的质量和水平刚度随高度变化更加均匀。规则对称的布局最大限度地重叠了建筑的纹理和刚度中心,大大避免了地震时剪切效应对墙体的扭转效应。



木框架承受并传递屋顶的整个负荷,而墙壁只保持空间隔离。在地震作用下,连接处的摩擦滑动和柱底的旋转滑动形成了良好的隔离能耗结构体系。


(3)在木结构建筑中,结构构件采用榫眼和榫头连接,虽然削弱了木构件的承重面积,节点的承载能力下降,但古结构中的材料很大,削弱了木断面面积仍足以承受更大的载荷,从而充分利用半刚性接头的灵活性。榫眼与榫眼的连接不仅改变了结构的特点,而且由于榫眼接触面的摩擦而消散了地震能量,相当于在节点上安装阻尼器,从而减少了结构的地震响应。



谈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原理

3.古建筑的整体地震效应


在建筑物上,有些柱子,当地震力用于建筑物时,柱子会在它们之间产生缓冲力,使建筑物不会受到地震突然袭击的破坏。


有些建筑采用多层框架,类似于现代建筑的环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震T截面加固方法。当地震力用于建筑物时,支架和梁之间的一些地震力会分散到几个小三角形上,使地震力不集中在某一点上。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最早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已经存在了1000多年,许多建筑在经历了许多自然灾害后仍然屹立不倒。从结构性能的角度来看,古木结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提高古建筑的维护加固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