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建筑的选址与布局特点

道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道教哲学思想和宗教意境上具有很鲜明的特征。

建筑选址重视心理要求

道教乐生、贵生,而不是以生为苦。它追求的最高理想是今生的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而不是寄希望于来世的幸福或死后的灵魂升天。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理想?其中之一就是修炼“内丹”,以人体为鼎炉,以精、气为药物,运用神进行烧炼,使精、气、神三宝合一,凝而不散,结丹成仙。

这种修炼以老、庄学派“清净无为,息心去欲,恬淡自然,养气安神”等心理要求为指导。道教建筑的选址就非常倾向于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以利于在大自然中修身养道。例如,著名的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甘肃崆洞山等,无不显露出这种追求。

道教建筑的选址与布局特点

建筑特征险峻或飘渺

注重意境、超脱凡尘的气氛始终是道教建筑的一大主题,也是其精髓所在。例如陕西陇县有座景福山,其代表性的建筑是在一块高达40米、宛如刀削的陡直石壁上,凿洞架空、脱颖而出3座殿阁。它们垂直排列,悬挂在绝壁之下,好像一根枯藤上吊下来3只葫芦。再看结构,龛洞飞檐,全用斗拱架起,那些立柱一头支撑着庞大的双层殿楼,一头陷进挺拔如削的青石中,但它们自身只不过碗口粗。然而就是这一根根立木,却支撑着庞大的殿堂。这种险奇绝伦的景象,正象征着道教暗示的仙界。

道教建筑的选址与布局特点

再如山东的蓬莱阁。三清殿、吕祖殿、天后宫皆排列于三面环海的岬角上,北望天海茫茫,长山列岛漂浮在碧波之中;南望山峦起伏,翠色尽抹;东边水色无垠,有时还闪现海市蜃楼。这动与静的交融,变幻莫测的玄奥,恰好衬托出一股“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月明中”的虚无缥缈。

建筑布局巧用自然

道教建筑的选址与布局特点

道教建筑讲究布局,在地形和山势的选择上有严格的规矩。一般来说,它要求宫、观背依山体,面向北斗,就实而避虚,这是取其“常有观其暾,常无观其妙”的经意。而建筑群的四邻,又要求具备较典型的一些地貌地物,能够去映现“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建筑之间的关系上,则要求烘托主体,附属建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簇拥主体建筑,犹如众星拱月,这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

道教建筑还常用自然地貌的跌宕起落、急转变化造成一种藏露结合、相得益彰的氛围。江西三清山的道教建筑就是这一特征的代表。三清宫建筑中的精华叫众妙之门,其设计的寓意就是让人们在沿着崎岖山路攀登举步维艰的时候,蓦然眼前一亮,一道山门呈现在眼前,道路又忽然转为平坦,身体顿感轻松。这种设计应了道教哲学中的“难易相依”的第一妙。

道教建筑的选址与布局特点

由山门继续前行,忽而又面临万丈深渊,惟见云雾茫茫,欲进无路。眺望四周,峭壁参天,5座高峰像九天翠屏挡在眼前,使人顿生“欲登青云苦无路”之感,这又应了道教思想“有无相依”的第二妙。当人们急欲觅路登山时,却发现山道拐角尚有一径,贴着峭壁垂直延伸,途中又有5座天门,至此又应了道家“险处逢生”的第三妙。

组景谐调,追求艺术效果

道教建筑的选址与布局特点

道教建筑也像其它建筑一样,十分重视艺术效果。其一是借山势取雄。道教建筑常常依靠山地的高差,从而壮大自身的形象。二是据险而筑。为了加强险峻感,又常用挤占崖边、虚挑悬空突出高壮险极。三是藏而不露。“景愈藏境界愈大”。四是奇上加奇。在孤峰等特殊地貌背景上,把建筑物布局成“骑”或“卧”的姿态,亦是道教建筑的情趣之作。五是占坡叠置、据水而旷。在山地布局时,多由高到低安排鲜明的层次,造成优美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