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普善庵

普善庵位于上海松江区叶榭镇张泽社区井凌桥村。普善庵据当地人传说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查《上海宗教志》“三国吴至1950年部分湮没寺院一览表”中没有相关记载。原普善庵南北两进,东西厢房,四合院式建筑,规模不大,北面正中三间分别供奉如来、观音、地藏。

上海松江普善庵  第1张

民国三十年(1941),普善庵由当地新娄村(现为井凌桥村)出家的石定师太出面,筵请奉贤奉城万佛阁出家的根楞师太携弟子又德来普善庵共同住持。根楞师太与弟子又德均为奉贤平安公社人,根楞师太1892年出生,属龙,15岁出家师从万佛阁禅慧法师,并收5岁的又德为徒,从小将其提携长大。至此,普善庵由根楞、石定师太带又德共同住持。据又德师太(俗名张林珍,1933年生)回忆:当时,普善庵门前有一池塘,常有螃蟹爬上岸来。庵前有四棵大榆树,每棵都要两人才能合抱,庵内有青石碑一块,丈余高,是为古庵遗物。

文化大革命期间,普善庵遭遇了彻底的毁坏,所有庵堂均被夷平,宗教活动被迫停止,根楞、石定师太与又德被扫地出门,避居别处。直至重新落实宗教政策,根楞师太等三人才得以凭借当时普善庵一亩六分地的地契证明重新回到井凌桥村,试图重兴普善庵。此后根楞师太于82岁高龄往生;石定师太一直活到102岁,于九十年代过世。

上海松江普善庵  第2张

又德师太长年受两位师太的养育之恩,回到普善庵后不仅主持起复兴普善庵的事务,同时也奉养两位老师太至终。由于普善庵僻居一偶,是松江唯一一座在黄浦江东岸的佛堂,故在两位老师太过逝后,上海佛教界人士均劝又德师太放弃普善庵,回万佛阁或其他庵堂修身。但又德师太感念两位师太提携养育之恩,深感两位师太之所以吃了这么多苦就是为了能够坚持普善庵的存在,所以为求报恩发愿复建重兴普善庵而决不弃庵他往。1994年前后,又德师太在原庵基自留地上搭起一座五架梁三间平房的庵堂作为避住之所,形成了自发固定处所。在又德师太的争取下,2001年申请普善庵为宗教场所烧香点。考虑到浦南东南片无合法佛教活动场所,2003年4月28日上海市宗教局批准设立普善庵为宗教固定处所。

在又德师太七十高龄时,即2003年农历二月初一日,普善庵以其卖掉祖地为代价将仅有的2.9万元人民币投入开始建造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采取重檐楼阁式江南民居式样,内设释迦佛像,并在其上特地建造了富有特色的藻井。二年后,又德师太又重塑十八罗汉佛像立于大殿两侧,使大雄宝殿更显庄严。2005年,普善庵在原五架梁庵堂处翻造天王殿即现山门殿。2008年,在信众居士支持下,重新购买了周边土地,打起庵墙,为普善庵的扩建奠定了基础。现普善庵座北朝南,占地约5亩,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前为天王殿即山门殿,中间为大雄宝殿,后为二层生活用房,东侧是围墙、西侧靠南厢房依次为伽蓝殿、祖堂,其余为灶间、餐厅等生活设施。

上海松江普善庵  第3张

2010年,普善庵在松江佛教协会会长悟端法师的关心下,得到了松江佛教界的帮助。2011年9月24日,松江区佛教协会委派区佛教协会秘书长、西林禅寺监院圣慧法师来庵,与又德师太一起重兴普善庵。为了使普善庵正法久住,佛日增辉,普善庵正实施整体规划:扩建钟鼓楼、念佛堂、讲经堂、东西厢房、放生池等佛教道场功能性建筑并大兴土木,扩建庵内殿堂,自此普善庵由尼庵改为僧寺,并更名为普善禅庵(院)。

专题推荐:

寺庙设计施工公司

寺庙规划_寺庙规划设计_寺庙规划方案

寺庙设计效果图-寺院规划设计图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