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界大埔慈山寺

慈山寺位于香港新界大埔汀角及船湾附近的洞梓,慈山寺由香港正觉莲社发展,并获得李嘉诚15亿元投资,慈山寺兴建计划自2003年起,历逾十年,终告圆满落成,2015年4月向公众开放。占地4.7公顷,建筑楼面面积接近5000平方米,最多可以容纳逾2000名善信,慈山寺以汉传佛教为本,致力发扬观音菩萨慈悲、智慧与承担之精神。慈山寺,竖立着全球第二高的户外观音像。与其他多数寺庙不同的是,慈山寺内参拜观音时不准烧香,以“供水”取代。

香港新界大埔慈山寺  第1张

慈山寺观音圣像

素白观音圣像由青铜合金铸造,高七十米(包括三层青铜莲台),下设六米高麻石基座, 总高七十六米,圣像外喷涂白色氟碳自净漆。

其造型追模宋式,法相慈悲庄严,头顶发髻中现阿弥陀佛像,寓意无量法力庇佑众生。其右手持智慧宝珠——摩尼珠,左手持净瓶, 施洒净水,清凉世界。法身佩戴璎珞,衣带当风,典雅飘逸。观音头部微微低垂,俯瞰众生,以慈悲与智慧广度一切有情。

由普门至观音圣像,有一条笔直的大道名慈悲道,两侧种十八棵古罗汉松。在慈悲道中间,观音圣像正前方设有一个青铜制水盂, 名「千处应」,为参学者供水之用。

香港新界大埔慈山寺  第2张

观音造像

观音菩萨在印度的造像始于贵霜王朝(Kusana),在这个时期,观音菩萨的造像常被刻画成「莲华手观音」(Padmapani,手持莲花者),有时独立出现,有时与弥勒菩萨一起侍立于释迦牟尼佛像之左右,是慈悲的象征。

观音在印度时期的造相为男相,传入中国后,直至唐朝末期(618-907),其造像皆现男相。至宋代(960-1279)初期,观音像开始现女相,如公元十世纪出现的水月观音像,是真正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观音形像,此后的观音造像皆现女相。观音从男性到女性的性别转变,是观音在中国本土化的进一步发展。

香港新界大埔慈山寺  第3张

专题推荐:

寺庙设计施工公司

寺庙规划_寺庙规划设计_寺庙规划方案

寺庙设计效果图-寺院规划设计图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