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建筑——魂之所在:吊楼、竹楼与侗寨

提到川派,很多人都会想到只会卖萌的大熊猫,让人冒汗的川菜,百吃不厌的火锅,......除此之外,巴蜀文化中的川派建筑,也非常值得一看。在中国古建筑领域,它曾一度属于小众“群体”,却焕发出其独特的魅力。

川派建筑——魂之所在:吊楼、竹楼与侗寨  第1张

川派建筑

川派建筑,即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一种建筑风格,为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

自古川中多山,古时候云贵川地区都统称为入川,他们有着自己的巴楚文化。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致使他们因地制宜,创造出了充满智慧的川派建筑。

都说侗寨吊阁,是川派的魂。在川派建筑中以川西吊脚楼、傣族竹楼、侗族鼓楼,最具鲜明特色和代表性,遍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川派建筑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独树一帜。

川西吊脚楼

川西吊脚楼,也叫“吊楼”,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它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南方气候潮湿、昼夜温差大、地面蛇虫等比较多,吊脚楼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看似随意,却十分考究,极具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建筑风格。

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是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

川派建筑——魂之所在:吊楼、竹楼与侗寨  第2张

傣族竹楼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顶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盖而成。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

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公尺左右。铺设竹板,极富弹性。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竹楼也在演变进化。不少竹楼已不是全竹结构了。有的用木板作墙铺地,有的用砖块砌墙,有的屋顶已不用茅草而用油毡,青瓦或铁皮铺成。楼下不再饲养畜禽,只供堆放杂物。

侗寨鼓楼

侗族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

侗族民间有“建寨先楼”之说。每个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

川派建筑——魂之所在:吊楼、竹楼与侗寨  第3张

历史上,鼓楼均悬有一面牛皮鼓,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村民便登楼击鼓、召众商议,如遇火灾、盗贼,同样也击鼓呼救,一寨击鼓、别寨响应,犹如烽火台,足见古代川中人民在建筑中的“安防”设计。

侗寨鼓楼,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型,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埚,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凳,供歇息使用。

楼的尖顶处筑有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翅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因此,侗家人对鼓楼、长鼓特别喜爱。

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侗寨风光可谓十足。

每一座城市都有专属于它的历史与古建,它们见证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这些传承下来的古建筑,是如今的建筑永远无法超越的,一起走进它,倾听古老文化的声音吧。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