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中,青砖的砖墙砌筑艺术!

青砖在烧制的土窑中,经历了怎样的凤凰涅槃?每一块砖都有自己的故事,如今,在酒店茶楼装修、门楼装修、家居装饰中,青砖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运用。

青砖作为一种优质的传统建筑材料,随着现代生产工艺的发展,产品品质不断提升,青砖的营造技艺将得到更丰富的展现。

我国的传统建筑材料青砖历史久远,青砖艺术文化深厚。砖出现于奴隶社会的末期和封建社会的初期,从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址中,已发现条砖、方砖和栏杆砖,品种繁多,主要用于铺地和砌壁面。条砖和方砖用模压成型,外饰花纹,栏杆砖两面刻兽纹,兽作伏状,俯首翘尾,形态古朴、生动。

大量使用砖开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后,兴都城、建宫殿、修驰道、筑陵墓,烧制大量的砖。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中就是使用青砖铺地,青砖上还有各种装饰性纹理图案,至今仍有珍贵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防御北方的匈奴贵族南侵,动用大量劳动力,使用砖石建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气魄雄伟,工程艰巨,用砖量巨大,历经千年的风雨仍基本完好。

真正意义上的砖砌体建筑出现在东汉时期。当时佛教传入我国,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中国本土的建筑文化与外来的佛教建筑文化逐步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建筑形式,砖塔建筑就是这一建筑文化形式的重要代表。

宋代已出现全部用砖砌的建筑,并在《营造法式》中予以规范。而青砖艺术的发展到明清时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各种砖墙砌筑工艺相对成熟。例如现在留存许多的明清古民居。

砖墙,即用青砖砌筑的墙。青砖因为经过烧制,所以硬度大,砌筑的墙壁比较坚固结实,不易损坏。最初多用于墓室及塔的建造,而较少用在普通居住建筑上。直到明代,真正的砖砌墙体才比较普遍。

我国传统的青砖建筑分为清水砖建筑和浑水砖建筑。清水砖是指出窑后进行过截头,刨直,磨平后的砖,相反对于出窑不再加工的砖叫做浑水砖。清水砖墙与浑水砖墙在美观程度和施工工艺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凡是墙体表面不加粉刷、不加贴面材料的砖墙,都叫清水墙。清水砌筑砖墙,对砖的要求极高。青砖的规格大小要统一,棱角要分明,色泽要有质感。这种青砖砌筑工艺十分讲究,灰缝要一致,阴阳角要锯砖磨边,接槎要严密和美感,门窗洞口要用拱、花等等工艺。清水墙墙面上的砖缝多用泥沙或灰浆勾填,以防止雨水和风的侵入。

清水砖的砌筑工艺中一种最为讲究的做法为干摆墙:砖与砖水磨后,把砖块试行安装拼缝好,层层叠起后,用生石灰与糯米(糯米用水泡酥,加水煮成糯米浆)按6:4的重量配比拌成糯米浆,从青砖反面灌进去粘接。这种青砖墙砌筑好之后,外观有缝而又不见缝。多见于传统建筑的大门、大门上方檐墙、住宅槛墙等。

到明清时期,青砖砌筑工艺被划分为五个明显的等级:磨砖对缝、磨砖勾缝、淌白撕缝、带灰刀、糙砌。其中的磨砖对缝、磨砖勾缝是针对清水砖墙的两种要求程度极高的工艺做法。相对于清水砖墙,浑水砖墙的施工工艺就容易多了。

主要做法就是上面提到的带灰刀、糙砌。带灰刀是砖不用加工,用砖刀刮灰勾缝的砌法,为垒砌一般房舍用。糙砌是砖不加工、不勾缝,灰缝较大,多为加抹面的墙体砌筑法。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