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浙江保护古村落

和许多山村一样,几年前,大多数沙滩村的年轻人外出工作,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但现在,沙滩村每年接待3万多名游客,收入超过300万元。沙滩村的变化得益于浙江省党委和省政府2012年在全省开展的历史文化村的保护和利用。

因地制宜,浙江保护古村落

三年前,黄岩区聘请同济大学教授担任古村落建设专家团队,参与整个村庄的保护和利用。没有大规模的拆迁和建设,也没有贪婪的海洋。专家、村民和工匠利用村庄的原始资源有机更新废弃建筑,流通和激活凝聚在古建筑中的农村文明基因。

修复后的海滩村已经成为一个保留古老记忆的艺术村。经过立面改造、内部修复、新功能植入和景观环境布局,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建成的乡镇公共住宅、粮仓和兽医站已成为B&B、酒店和茶馆。海滩村的变化是浙江历史文化村保护利用的缩影。

古村落被称为农村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据统计,浙江有176个古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仅次于云南和贵州。浙江省农业办公室等部门确认的历史文化村落有1237个。

根据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景新所在团队的调查,浙江历史文化村有4357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文物375件。早在2003年,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时,就将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纳入其中。在此基础上,201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保护和利用全省历史文化村落。这也使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的省份。

截至目前,浙江已启动保护利用172个重点村和868个一般村,投资30多亿元修复1万多栋古建筑和212公里古道,拆除与古村落风格冲突的违法建筑32万多平方米。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赵华勤表示:有效遏制了浙江省古村落衰落、古建筑数量减少、传统特色消亡的严峻趋势。

因地制宜,浙江保护古村落

浙江开展的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再现了乡村美景。

因地制宜,浙江保护古村落

见物、见人、见生活

为避免历史文化村保护千村一面,早在历史文化村保护利用之初,浙江就出台了专项意见,将历史文化村分为古建筑村、自然生态村、民俗村等多种类型,要求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庄的特点和类型,在充分展示村庄个性的同时,采取不同的保护利用方式,使每个古村落都有自己的特色。

台州市黄岩区潮济村位于永宁江上游,曾是黄岩历史上西部山区的重要水路城镇和重要商业港口。2013年,潮济村开始修复和保护工作。当地政府以修旧为理念,对旧街立面进行了改造和修复,改造了基础设施和建筑的内部使用功能,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因地制宜,浙江保护古村落

2014年底,潮济老街重新开业。老街两侧的大部分房屋都是商业和住宅的结合,街道是商店。在这里,60岁的蔡莫杰重新获得了他的技能,卖掉了棕色的棚床;屠文军开了一家老屠漆店,沿街设立了乌米麻、弹棉、雕刻等特色店。走在潮济老街,村民与游客和谐相处,古村落文化与现代贸易互动发展,潮济村再现了过去的繁荣。

古村落最大的魅力在于穿越时空所传达的文化氛围。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黄子说,传统村落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双重遗产,具有物质和人文的双重形式,失去了原住民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村落失去了灵魂。村民是村庄的主体,文化是村庄的灵魂,历史文化村庄的‘生活保护’,看到事物、人和生活。

改变的是时代,是功能,不变的是内在的‘灵魂’

因地制宜,浙江保护古村落

利用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传统特色,发展休闲旅游,推动旅游纪念品、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农舍餐饮、B&B等一系列衍生产业,在保护利用中不断培育村庄产业经济,是浙江保护利用古村落的重要经验。

因地制宜,浙江保护古村落

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是南宋后期建造的江南古村落。村里有一个保存相对完好的徽派建筑。由于生活不便,村民们逐渐搬出了几代人居住的老房子,深澳村成为了一个空心村。

随着历史建筑的抢救和维护,深澳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追求乡愁的游客层出不穷。几年来,闲置的老房子变成了咖啡馆,古建筑开设了特色B&B。

松阳县位于瓯江上游,位于浙南山区,建于东汉。中国有100多个传统村落,其中50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单。随着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发展,松阳县的古建筑、优雅的生态环境和简单的村庄习俗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据了解,2015年,有200万游客前往松阳县。

松阳县旅游委员会主任徐明标说:松阳B&B最大的特点是生长在古村落。,将原始传统的乡村自然生活寄托在乡村B&B,改变了时代和功能,改变了古村落的内在灵魂。(文章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