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霞美陈氏民居——不可磨灭的乡愁印记

闽南老一辈人心中总有这样一座古老的大房子。这些大房子,要么在村口,要么在溪边,要么宽宏大量,要么简单,都隐藏着他们童真的童趣,系着他们不可磨灭的乡愁印记。南安霞美陈居就是这类大房子的代表。

南安霞美陈氏民居——不可磨灭的乡愁印记

说起南安霞美镇霞美村番堵陈氏民居,所有知道它的人都感受到了它宏伟精致的建筑。其门面装饰最为细致,门匾上刻有颍川衍派四个字,是清末举人曾寅写的,辉绿岩墙上刻有的家训诗也是名家写的。门楣、门簪、柱基、柜台脚、墙壁等地的石雕采用浮雕、线雕、圆雕等不同技巧,雕刻精美,图案精美。雕刻的内容大多是历史典故、戏剧人物和民间传说,其中伴伽振翼非常独特。

虽然没有人住,没有维护,虽然被盗,倒塌,杂草丛生,锈迹斑斑,但在阳光下,它的燕尾脊古屋与番仔楼相得益彰,依然难以掩饰当天的壮丽气势。看看这一连排房子,宏伟的红砖叠加,精致细致的二十四孝砖雕,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雕刻,都展现了原主人强烈的背景。这排房子的主人是当地著名的大番客陈炯辽和陈炯月兄弟。

陈的兄弟在清末去吕宋岛谋生。他们先是努力工作,然后是店员。有了积蓄,他们摆摊卖鸡蛋。他们从简单的鸡蛋销售发展到鸡蛋加工,生意越来越繁荣。他们在马尼拉街建了十多家商店,逐渐垄断了整条街。因此,陈炯辽也被称为鸡蛋之王。

泉州人认为结婚、生孩子、住房是生活中的三件大事。无论海外泉州人多么努力,他们都必须把挣来的钱带回家乡,陈的兄弟也不例外。发家后,陈氏兄弟荣归家乡,在家乡买地建房,先后于1931年左右和1941年修建了五开间大房和三开间大房。新中国成立后,陈氏兄弟又建了两层楼的炯霞别墅,建筑材料采用钢筋混凝土,轰动一时。这三座大房子排列整齐,房屋相连,门前有宽敞的石城。石城旁边有一口石井,据说冬暖夏凉,周边村民供水。

南安霞美陈氏民居——不可磨灭的乡愁印记

房屋前的发电室建于抗日战争胜利后。据村里的老人说,在过去,整个村庄只有两个家庭有电,陈的住宅就是其中之一。当时,陈的住宅被广播,尖子山的村民们也跑下来听。有一次,广播在南京蒋介石会议上播出讲话,校长带着学生们坐在石城周围听。

在离主楼后面大约50米的地方,陈兄弟还建造了一个蔗糖加工车间,包括磨房、磨房、长工房等10多个房间。过去,村里的田野里种满了甘蔗林,陈兄弟买了村民们的甘蔗做蔗糖。

陈兄弟也热衷于家乡的教育和公益事业。据说霞光是一个通电较晚的村庄。为了帮助村民通电,陈炯辽的儿子陈元阳把电线拉到每个家庭的门口,让每个家庭都能通电。由于对国家的各种贡献,陈炯辽于1956年回国,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待,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

据说陈炯辽的女儿陈抱治曾经在泉州鲤城最繁华的南国建成百货公司剪布。因为穿着土布衣服,在店里看了很久,用手摸了摸面料,店里的人不耐烦,嘲笑她买不起贵的面料,所以不要挑。陈抱治立即打电话回家,从家里运钱,买下了整个南国建成,成了一段美好的谈话。

南安霞美陈氏民居——不可磨灭的乡愁印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陈民居没有30多人居住的热闹景象。建筑相对脆弱,有倒塌的危险,不易行走;蔗糖加工车间杂草丛生,没有过去的忙碌;就连古井也失去了过去的欢乐和活力。

最近,陈家的屋顶在一场大雨中倒塌。幸运的是,陈家已经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相信闽南的建筑瑰宝可以得到修复和保护。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