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汕民居与风水之谜

潮汕的祖先主要来自福建,从海上迁徙而来。再远,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的中原,即河洛(河套以东、洛阳地区)。如今,潮汕的乡镇,尤其是村庄,到处都可以看到县制这个词,源于秦朝的县制。

广东潮汕民居与风水之谜


郡望是一个县王。作为当时以名望宗族为向心力的群体,用来区分贫穷和高低。现在潮汕地区的大部分姓氏都有县王。村民们喜欢用江夏老家、英川老家等字眼作为自己家门联的横批,或者刻在屋檐下,仿佛可以看出这些人的祖先讲述了中原家族的财富力量有多强大,给了子孙后代文化信心。第二,在外人眼里有一定的脸。



无论是思乡情结还是虚荣心,从侧面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在该地区的文化向心力是相当重要的。晋南迁至福建至潮汕,正是因为潮汕的定居似乎符合他们传统风水理念。


古人认为,人类起源于昆仑山,有三条龙进入中国,潮汕北部和西部的山脉属于南支脉武夷山的残余山脉。南部丘陵和潮汕北部的山区形成了潮汕冬季阻挡北方寒冷的第一道防线。莲花山和两侧延伸的大南山和南阳山形成了阻挡寒冷的第二道防线。每个村庄的位置通常朝南,建在山上,形成了第三道防线。


潮汕的地形其实更像一个人,面朝大海,山脉像双手守卫着平原。夏天,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滋润了这片沃土。桑浦山、潮阳、潮南、达豪山分别守护榕江两岸。马屿和鹿屿狮子一个接一个地守护着汕头港,形成了泻湖,使汕头港平静,汕头成为中国唯一拥有内海的城市。泻湖看起来更像葫芦,藏风聚气。


如果角石海是内明堂,母岛以外的海域更像是一望无际的外明堂。外海的海水和榕江韩江的河水汇聚在这里,冷暖交汇,浮游生物多,海洋生物多。从海洋战略的角度来看,南澳分别形成了南彭列岛和铜山(东山岛)的双目,与广澳、惠来沿海山脉相互作用。

广东潮汕民居与风水之谜



潮汕堪舆家的两个派别—江西派和福建派


潮汕地区到明代中后期人口相当大,土地竞争也相对激烈,据说为了争夺风水宝地,风水事件经常发生,直到近年来也因为风水事件、斗争、相互斗争,可见风水的概念在当地人中有相当大的分量。过去,这个地区的风水先生主要有两个派系,都是外国人。一个是以赣州人为主的江西派,也叫形势派(早期以生气为主,后期形理并重),另一个是福建的理气派。


形势派主要主张讨论晋代郭普《葬经》中势与形的关系。势为难,形次之,方次之既重理气,又重理形。唐代杨云松的《青囊奥语》、《玉尺经》及其徒弟曾文迪的《天玉经序》是理气之法,杨云松的《凝龙经》和《摇龙经》是对形和势的讨论。据说正统的江西学徒在学习风水理论时必须诅咒和发誓,并发誓不能做坏事。只有这样,大师才能教风水秘密。


理气派主要倡导九星八卦和五行相互融合的原则设计,调节民居和建筑氛围,主张阳宅的理论。过去,潮汕当地的福建派也自称正统。然而,江西派在当地的影响相对较大。据说杨云松冒着斩首的贫困险,从宫中偷偷带出《葬经》,来到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化名杨救贫。他在这里讲课,教风水。


《三僚风水传奇——风水村说风水》(作者:刘晓春,发表在《民族艺术》2002年第四期)一文中说:宋代以来,只有廖在潮汕有上百人,其中著名地师包括宋代廖月山、廖子安、元代廖国玉、明代廖炳章、廖胜概、清代廖炳子、廖仁等。到目前为止,三僚仍有不到潮汕不出师的说法。

广东潮汕民居与风水之谜



潮汕村风水选址


光绪《潮州志》:清代张海珊的《聚民论》中写道:潮汕人在营房里,必先祠堂,明朝法,继承后代,重祭田,闽广之间的风俗特别重聚,多万多家,少数百家。他们都住在一起,每个人都有祠堂,这种古风也。从潮汕村到民居,选址相当讲究。首先,我们应该找相地先生开始占卜。选择穴位一般依山傍水。北朝南的《潮汕老房子》作者林凯龙教授认为,围寨的建设首先要从环境的角度考虑,比如在‘蟹地’建八卦形围寨,在‘鼎’建圆形村,在‘蛇’建椭圆形村。根据地理形势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形式,力求与环境统一合拍。


在有山的地方,以山为靠山,以远峰为朝向,采用坐实朝空、负阴抱阳的布局;在靠近水的地方,将使用水龙作为守护者。因为水学认为血以气而行,山水之气以水而运、洋地阳盛阴衰,只要四面水绕一处,以水为龙脉,以水为守护、地理五诀,就采取坐空朝满的形式。按照这些原则,近水村往往随溪流婉转,形成了各种形状的村庄。可见形势派在这里影响深远。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