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灵活性

“尊者居其中”的定位意识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骨子里有着强烈的中轴线意识。除了亭台楼阁、走廊、亭台楼阁等景观建筑布局的自由度外,从宫殿到住宅,大多数主要住宅都自觉遵循中轴线对称的原则,按照儒家文化宗法礼仪制度的要求创造一个清晰有序的人工环境。

特别是高档、高标准的中国传统建筑更强调中轴对称,突出中轴对称,加强儒家文化宗法礼仪精神。然而,笔者还发现,明清时期存在的一些高档官方建筑,如皇帝的宿舍、陵墓、坛庙等,打破了左右完全对称的布局。祠堂是一村一族中规格最高的建筑,祠堂是一家一户中规格最高的建筑,其布局并不总是左右完全对称。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不仅给人以中轴对称、不偏不倚的固有印象,还以不完全对称的布局展现人。中轴对称会因时因地而灵活。

笔者选择的以下案例更好地反映了几乎所有注重礼法格局的传统建筑类型,从寺庙到民间,都有中轴对称的灵活性。

因功能的灵活性

以故宫养心殿为例,宫殿建筑的局部不对称

自雍正朝以来,养心殿已成为皇帝的官方宿舍。它是雍正以后紫禁城的权利中心。它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和礼仪意义。然而,这座宫殿并不正常,但由内而外呈现出非常特殊的不对称性。

雍正朝以前,养心殿是对称的。雍正帝以养心殿为宿舍后,从内到外进行了改造。它的东西暖阁根据功能划分了几个不同大小的空间,如东暖阁的“寄托”、“随安室”、“斋室”、“勤政亲贤”、“三希堂”、“佛堂”、“无倦斋”、“长春书店”,打破了明朝左右的对称布局,满足了皇帝的召见。欣赏书画等多种需求。

养心殿建筑的外观不对称主要体现在西暖阁抱厦和“梅坞”的增建上。雍正以前,明朝之前,养心殿正立面左右对称布局。雍正朝时,皇帝经常召见臣工密谈“勤政亲贤”。为了加强隐私,在西暖阁前增加了一个板墙封闭的抱厦,既不影响殿内的采光通风,又能防止殿外窃听窃视。也许考虑到采光需要与西暖阁不同,东暖阁没有与西暖阁对称的抱厦。乾隆年间,西耳殿“梅坞”与西暖阁相连,靠近养心殿西山墙,供皇帝公务外赏梅小睡,东侧没有相应增建东耳殿。经过抱厦改造和“梅坞”增建,养心殿在平面和正立面上呈现出不完全对称的效果。

养心殿大胆突破了大型建筑的对称格局,因为它充分考虑了建筑空间在改造过程中的实际使用。它有一个高档的歇山顶,但它有一个明显的不对称格局。它是宫殿建筑中罕见的形状。这种形式已成为乾隆晚期建造宁寿宫养性殿的典范。

以天坛皇乾殿为例,坛庙建筑局部不对称—

谈谈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灵活性

皇乾殿是天坛供奉浩天神位的宿舍,礼制意义重大。院墙西南有一扇古老的门,东南没有对称的门建筑。这扇古老的门打破了皇乾殿庭院的中轴对称。

古稀门是为当时70多岁的乾隆皇帝在祭天时减少步行而建造的。乾隆皇帝的命令中说:“今天,荷浩受到祝福,他的生命已经过去了,他仍然是一个恭敬的礼物,所有的登降礼仪都略逊于以前。。。根据福隆安的要求,拟从皇乾殿西墙外降舆,如所奏,交衙门处理。”。1.对于像天坛这样重要的礼仪建筑,任何建筑形态的小变化都需要合理的证据。东墙和西墙的古稀门之所以不对称,是因为年迈皇帝在西墙上开一扇门是权宜之举,没有先例。如果东墙再开一扇东门,虽然建筑形式对称,但没有使用功能的依据。由于当时以东为贵,皇帝使用的古稀门在西,陪祭人员自然不能在上位的东门使用。如果皇帝走东门,陪祭人员走西门(古稀门),祭天仪式会因为大大缩短了仪式的距离而被怀疑不敬不诚。乾隆皇帝命令后代皇帝不是寿登古稀,不能从古稀门进入。显然,他们不能为其他祭祀人员抄近路而杀死祭天仪式的威仪。

乾隆皇帝62岁的时候,也是为了减少老皇帝祭天的步行距离。“花甲门”建在祈年殿南砖门外永路西侧,东侧没有类似的建筑对应。由于功能需要,增加古稀门和花甲门是礼制建筑灵活中轴对称的特例。

由于风水的灵活性

谈谈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灵活性

陵墓建筑的局部不对称——以明孝陵宝城为例

陵墓制度自明太祖朱元璋改制以来,封土堆改为圆形。后来,封土围合帝王陵墓,即“宝城”或圆形或椭圆形,呈中轴对称。而朱元璋的孝陵,从俯视平面图上看,其宝城是左右完全不对称的。在“家庭世界”时代,帝王陵墓的建设被认为是国家运输兴衰的重大事件,也是国家的头号工程。当时建筑技术无法解决将城墙建成规则圆形、轴对称的问题。孝陵宝城的不对称不是由于施工松懈和技术滞后造成的,而是出于风水的考虑。

地宫位于宝城围合的宝山下,风水学称为“穴”。孝陵的“穴”位于钟山下的独龙阜,原本是一座小山岗,足阔头圆,属于风水说金、木、水、火、土“五星”中的金星。“穴”所在的“金星”地貌不能轻易改变,以防止风水破坏“万年吉壤”。因此,在建造孝陵时,利用独龙阜自然隆起的山形,堆砌宝山,围绕宝山的城墙——宝城也随独龙阜自然山形因形而蜿蜒起伏。

风水理论尊重景观的自然形势,协调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北方简单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北京文物局网站的宝城形态与自然地貌相互协调。正是因为宝山和宝城是以自然山形建造的,它们突出了以山为陵墓的所谓帝王势头,大大增强了建筑的吸引力。

谈谈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灵活性

祠堂建筑局部不对称——以诸葛村祠堂为例

明代嘉靖年间,朝廷“许民间联宗立庙”后,村里最高贵的建筑就是祠堂。祠堂建筑作为农耕社会的重要建筑,尊重祖先,维护感情,实行宗族统治。为了突出对祖先的尊重,取得庄严厚重的效果,更注重左右对称。然而,在祠堂这种民间最高贵、最讲究礼仪的建筑形式中,也存在不对称的案例。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供奉远祖诸葛亮的大公堂。进入建筑的门屋、二进大厅、祭祀大厅和大厅的布局方正对称。然而,在它最后一次进入的宿舍里,左右两个平面明显左大右小,左边一个不是矩形平面。它向左后倾斜,使其平面呈梯形,左侧的地面标高高高于右侧。诸葛村的另一个祠堂总理祠堂,然后进入宿舍的左右房间,作为两厢钟楼和鼓楼,也不对称。左侧和左侧厢房的钟楼面积大于右侧和右侧厢房的鼓楼。

祠堂在中国遍地开花,也是风水繁荣的时期。根据风水理论,房子的左边是青龙,右边是白虎,青龙压白虎的格局是吉祥的,左边的房子比右边的所谓青龙压白虎大,这就是吉祥的格局。左边房子的地板比右边高,这就是所谓的青龙昂首,白虎驯服,也是吉祥的格局。儒家文化和风水文化共同创造了这种具有中轴线但不完全对称的特殊祠堂格局。

谈谈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灵活性

由于地形的变通

以江南民居堂房为例,民居堂房建筑局部不对称

民居建筑中的堂房是一家一户的礼仪场所,注重“一正两厢”左右对称,而江南地区许多民居堂房的左右厢房则是不对称的布局。随着明清时期人口的增加,江南山多地少,建筑密度也随之增加。人们建造房屋需要在房屋巷之间,由于不规则地形和宅基地面积的限制,为了充分利用宅基地,尽可能增加房屋面积,在确保房屋和天井方正式整洁的情况下,房屋左右房间和厢房往往因地制宜地放弃矩形平面,建造不规则空间。

比如浙江诸葛村行堂路八号,它的宅基地位于房屋巷子之间,形状不规则。除了厨房、杂物间等附属房屋因形状而形成各种平面形状外,其中一个大厅的左厢房建成了梯形平面,使正屋呈现出明显的中轴线但不完全对称的形状,因为它们必须保证巷道空间的通畅,并充分利用宅基地。

谈谈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灵活性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之所以不对称,大致是因为建筑功能、风水理论“趋利避害”、宅基地形和土地充分利用的需要。宫殿、坛庙、陵墓是国家工程,祠堂是族中大计,很少有用地的局限性,多由于功能和风水原因灵活的中轴对称。住宅建筑群对中轴线对称的灵活性更加灵活,不仅有宅基地形状的原因,还有功能和风水的原因。例如,浙江新叶村世美堂的建筑在右侧增加了功能空间楼梯,导致建筑左右不对称;芝兰挺秀屋的建筑是风水说“青龙压白虎”的原因,增加了左厢房,使建筑群左右不对称。

第二,中轴对称的灵活性使建筑具有明显的中轴,但不完全对称。与普通的中国传统建筑不同,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外观形式。

第三,建筑布局的局部不对称并没有削弱这些强调“礼”的建筑的伦理色彩和理性精神。这些建筑在视觉和心理上仍然给人一种神圣、崇高、有序的体验。例如,皇宫的古门只是增加了一个小的墙门,而不是一个宏伟而高大的门楼,这对整个皇宫建筑的对称感没有太大影响;虽然诸葛村丞相祠堂的卧室从平面图上看是不对称的,但站在卧室里看整个空间仍然给人一种平衡、稳定、和谐的感觉。子孙后代谨慎追求未来的情绪在这里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房子的大厅,无论如何,不规则的地形必须保证天井平面的方形,使大厅空间整齐。无论什么原因需要调整建筑布局的完全对称性,都没有脱离儒家“中庸”的主流审美思想。由于不对称因素的出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和平气质并没有略有减少。不对称因素只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合理灵活性,而不是颠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