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梁架构件-梁的形状和类型

有许多支撑构件,用于下架,连接屋檐、金支架、金支架、穿插支架、金支架、金支架、金支架、稳定支架、支架、稳定支架等特殊功能。本期介绍了古建筑梁架构件中的支架。

古建筑梁架构件-梁的形状和类型  第1张

1.前额(檐)

额头是用于大式斗拱建筑的名称。无斗拱建筑称为檐口。清代建筑有三个部件:大小额头和额头垫。在宋代建筑中,额头分为额头和阑尾。屋檐和柱子插入两端。带斗拱的建筑经常放置在额头上的平板梁上。

额支架是连接两柱并支撑上方斗拱的构件。额支架的长度取决于宽度,高6.6斗口,宽5.4斗口。大额支架与柱头相交,用丈杆和抽板讨回法,根据柱上额支架的大小在额支架上拉榫。前额榫也有袖肩和无袖肩、抱肩和回肩两种。额头榫小头占额头的1/3,大头占额头的1/2,肩膀每面占1/4,榫长按柱径的1/4。榫眼完成后,四面按所在面的1/10波动。

小额方高4.8斗口,宽4斗口,榫宽3/10,榫高1斗口。垫板长度按净面宽加榫,高度与檩条直径相同,厚度为1斗口。小型建筑垫板直径相同,直径为1/5或同望板厚。

2、平板枋

平板梁高2斗口,宽3斗口,长度按每间面宽加银锭榫长,榫大小按梁宽1/2,下面按尖与额头连接,上面按斗拱数作尖(坐斗榫)。

平板房底面与前额的暗销,一般每个房间2-4个,转角处的交叉平板房交叉,需要遵循山面压檐面的原则,即侧面(山面)构件在上,前面(檐面)构件在下。

平板支架是由宋代建筑的普拍支架发展而来的。唐宋时期,建筑斗拱直接放置在柱顶。辽宋时期,一些建筑开始在斗拱下使用方形。例如,辽代博伽教藏殿和大云院弥陀殿是普拍方应用的早期例子,而正定文庙大成殿在同一时期不需要普拍方,斗拱直接放置在柱顶。

3、承椽枋

承椽用于大型重屋檐建筑,如阳台大厅或歇山,承担上屋檐和山脊的后端。方高7斗口,厚6.5斗口,长度根据每面宽度,方两端的榫交给重屋檐金柱,角柱上的直榫交给柱。

古建筑梁架构件-梁的形状和类型  第2张

承椽榫高同方高,榫宽按柱径3/10,深按1/4,四面按1/10倒楞。将丈杆上排列的椽径和椽子当点放在承椽上,从承椽上皮向下1-1.2椽子的直径是椽子的上皮,椽子的深半椽子的直径,根据屋檐的斜度凿。

围脊梁是堆放在承椽梁上并放置围脊瓦的构件。有些建筑用围脊板代替,除非做椽窝,否则和承椽梁一样。

重檐建筑模型

4、燕尾枋

燕尾梁是悬山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檩条悬挑端的衬托木,主要是为了加强悬挂檩条的强度,并发挥装饰作用。长度根据檩条的长度。

悬山建筑尖端之间从两座山上挑出的檩条称为略檩条,长度为尖端之间的长度和挑出的长度。悬山挑出的长度为四椽四当,或等于屋檐的平整尺寸。由于檩条梁应承受挑出部分的荷载,因此在梁架上不能做与檩条碗相同的鼻子。对于固定檩条段,鼻榫段一般减少为檩条直径的1/5。

燕尾梁的厚度与垫板相同。虽然它是屋檐部分的单独部件,但不与内垫板相连,但燕尾梁下的支架是箍梁。山墙与燕尾方有关,也有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山墙一直封到顶部,只露出一点檩条和燕尾梁,另一种是五花山墙做法,即山墙只建在每层梁架下,其砌体随梁架长度呈阶梯形,梁架外露,这是悬山建筑的独特做法,在古代可以发挥通风防腐的作用。也有少数建筑山墙只建在大梁下,上述木结构全部暴露,空地用象眼板封堵。

封顶法和五花山墙法

5、箍头枋

箍头支架用于尖端或山角。此外,多边形亭子的屋檐支架都是箍头支架。箍头支架有两种:单面箍头支架和搭交箍头支架,用于悬山建筑尖端之间的单面箍头支架;阳台大厅、休息山和亭子使用搭交箍头支架。

古建筑梁架构件-梁的形状和类型  第3张

还有两种类型:大式和小式。带斗拱的大式建筑,箍头的前部往往做成霸王拳形状,而无斗拱的小型建筑则做成三岔头形状。无论是霸王拳还是三岔头,两种头饰的宽度都是方子的8/10。因此,箍头方头饰两侧按原厚度切割1/10,高度从底部去除原高度的2/10。

斜交箍头梁是指从120度、135度或其他角度交叉的檩条桁架,用于五方亭、六方亭、八方亭等。在多角形建筑中,没有山面压檐面的问题,但在同一大木构件上,毛口的方向应相同。

在明清时期的官方建筑中,由于额头,即宋朝建筑的阑尾,材料较大,厚度一般超过普平板方);在角柱出头,形成了霸王拳的特点。

额枋关系图

转角额支的厚度由窄变厚,霸王拳段的厚度比接近1:1的正方形,给人一种厚重稳定的感觉。

此外,由于建筑类型的不同,箍榫的应用有两种情况:单面箍支架和交叉箍支架。一般来说,大多数单面箍支架出现在悬山上。交叉箍支架出现在阳台大厅、休息山和亭子上,圆亭子上没有箍支架,如清朝乾隆时期的双环万寿亭。

角梁构件,包括箍头梁,是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难点,也是古人智慧的精髓。

专题推荐:

寺庙设计施工公司

寺庙规划_寺庙规划设计_寺庙规划方案

寺庙设计效果图-寺院规划设计图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