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有什么异同?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体系中,呈现的是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两派并立的格局,寺庙园林并没有脱离这两大园林派别的基本模式。无论是皇家还是私家文人园林,其核心思想都是”儒家“”道家“,尤其以老庄思想对中国园林影响较大。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有什么异同?  第1张

皇家园林重礼制和帝王心术,所以重儒家一些,文人园林偏重隐逸和出世,故重道家一些。虽然后期禅宗佛教思想对中国园林也造成了影响,但仍居于儒、道之下。

与此相对日本园林确实佛性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

公元6世纪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时,日本正处在社会思想体系形成期,佛教得以和儒学一起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尤其在人生观上取得了基本控制权。其中,佛教的一支大宗派——禅宗对日本文化影响最深远。禅宗主张”本性是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不需要苦行僧般的修行,只需灵机一动变可立地成佛,故迎合了当时日本社会文化修养水平较低的武士阶层的精神需求。

从审美意识上来看:

儒、道、佛(尤其禅宗)思想在中日文化中的影响程度不同,决定了两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差异,并在园林文化中体现出来。

1、意境

儒道互补的中国哲学2元结构在中国传统造园中,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道家看重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强调逍遥游的真人、至人为最高人格理想,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意趣,在园林中师法自然,再现自然。。

日本园林虽也以自然山水为造园主题,目的在于典型的再现大自然的美,但主要特点是”写意“,随着禅宗与南宗山水画传入,使得日本原来对再现自然风致方面显示出一种高度的概括与精炼,形成一种极端写意的风格,比如”枯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有什么异同?  第2张

2、景象

儒家“乐志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积极入世精神,推崇豁达心态,这种乐观豁达已成为中国人普遍意识或潜意识。道家“适意说”,主张的超脱,是积极进取过程中的一种退思、休憩、整顿心灵,而不是无奈的屈服和对人生的厌弃。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古典审美意识趋向于愉悦之情。

而佛教“悲观遁世,生命无常”的人生观自6世纪传入日本,使其审美意识从开始就显示出悲哀之美。倒了中世纪初,源平兴亡的巨大变迁印证了这种无常观,因此出现了更悲观的“幽玄”情调。

日本禅宗表达的是那种空灵冲淡的”彻悟心境“,体现的是对自然万物人生百态的感悟而触发引申的低沉悲愁枯寂情绪,对日本造园产生深刻影响。无论是舟游、回游的动观式园林,还是枯山水、茶庭等坐观式园林,都或多或少反应禅宗美学枯与寂的意境。体现”物哀“之美。

从布局结构上看:

中国地域辽阔西北有高山东南多水域,故园林内容多以山水相依的景观为主。园林布局则多采用西北筑山、东南聚水、主体建筑隔水面山的形式。

日本为岛国,四面临海,以水为伴,故庭院多以海景再现为主。虽各有重点,但两国园林皆属于自然山水园林体系。

从建筑上来看: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有什么异同?  第3张

1、建筑布局先同后异。日本建筑在早起模仿中国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如平安时代形成的寝殿造建筑。公园13世纪前后,逐渐转变为依山就势的非对称布局。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人工痕迹融于自然地形之中,比如桂离宫。而在中国皇家园林中,为表现皇权至尊,主体建筑群依然是严格的轴线对称,只是非主体建筑的布置才比较自由。

2、建筑比重不同。日本古典园林中建筑物的比重很弱,建筑几乎不介入庭院造景,除了点景的茶庭,以及一些石灯,石水钵等建筑小品外,很少有其它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基本表达的是物哀之美,而不是为世俗化的享乐活动服务。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占有很大比重。

3、建筑风格不同。中日审美意思差异也导致两国建筑风格极大不同。整体而言,日本原来建筑更能体现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简单、纯粹的建筑风格的追求。

中国的北方皇家园林崇尚华丽富贵、南方私家文人园林追求精致雅趣。相比较而言,日本建筑尺度更为小巧,外观更精巧雅致。日本家具少、低,以席地而坐为主,故园外景点也较低矮,以利于从低的视点来对有限园林进行静止的观赏。中国园林建筑的室内家具多、高,以垂足而坐为主,故院外景点较高,利于观看。

4、建筑材质不同。日本以纯木为主较多,且有高床式做法,以此达到轻盈如水和防风排水抗震驱湿的作用。中国除了木结构之外,也用了砖、土、石作为建筑材料,以此达到稳重如山和抵御风寒的目的。

5、日本园林建筑的书画作品较少,多门楣匾额,少门柱对联。围合较少用围墙,常使用竹篱。中国园林建筑书画作品多,门柱对联,门楣匾额,室内书法绘画,岩石上刻字等。围合常用实墙,围出园中园。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