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园林艺术的审美思想

古代工匠喜欢在艺术中运用充满活力的动物形象。在中国古代,龙、虎、鸟、蛇等生动的动物雕刻形象,至于植物图案,直到唐朝才逐渐繁荣。

中国建筑文化:园林艺术的审美思想

在汉代,不仅舞蹈、杂技等艺术非常发达,而且绘画、雕刻,都呈现出一种飞行状态。图案通常由云、雷线和翻腾的龙组成,雕刻通常是雄伟的动物,还有两个飞翔的翅膀。它充分反映了当时汉族的活力。

不仅建筑的内部装饰是整个建筑形象,而且注重动态的表现。中国建筑独特的飞檐起着这样的作用。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野鸡一样飞翔(斯干),这表明中国建筑早已倾向于飞翔之美。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曾经说过:你以为房间是不可用的。房间的使用是由于房间里的空间。在老子,不是道,也就是生活的节奏。

中国建筑文化:园林艺术的审美思想

窗户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窗户,内外都有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通过窗框,是一幅画。颐和园生日大厅几乎四周都是窗户,周围有许多小窗户,面向湖景,每扇窗户都等于一幅小画。同一扇窗户,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风景是不同的。这样,绘画的领域就会无限增加。

苏轼诗:靠高楼聚远,一时收拾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就像一幅大画。当你进入这个亭子,你就会进入这幅大画。因此,明人计划在《园冶》中说:轩莹高爽,窗户邻虚,千顷之海,四时之灿烂。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园林建筑应采用各种手法来布局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还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场景。

中国建筑文化:园林艺术的审美思想

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墙边堆了一座假山,建了一座两宜亭,尽收眼底,突破了围墙的局限性,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走廊将一道风景分为两个,一面是靠近自然的广大湖山,另一面是靠近人工的亭台楼阁。游客可以俯瞰两边,丰富美丽的印象,这就是分景。

无论是借景、对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各种布局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手法,丰富美感,创造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着特殊的表现,是理解中华民族审美特征的重要领域。综上所述,正如沈复所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点。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