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古建筑结构的内外部表现特征

本文将对园林古建筑结构内在特征、外在特征及古建筑曲折性结构特征以及园林结构的多面性导致中国园林空间内要素组合的丰富多样性等方面展开探讨。

园林古建筑结构的内外部表现特征  第1张

1园林古建筑结构的内在特征
如果将中国传统的文学、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同西方相应艺术作一次结构上的比较,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艺术向来注重结构的整体完备和层次严密,发达的逻辑学、几何学及透视学更造就了一整套系统的表达方式和严格的评价标准。古希腊、罗马神庙中比例精确的柱式、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准确的绘画,以及繁盛至今严谨恢宏的交响乐,无不反映出这一特点。而相应地,中国传统艺术的结构却显得自由轻松,不强调系统,更倾向于鼓励不同表现形式和手法的大胆发挥。以表现高山流水为境界的音乐、没有矛盾的主题和精心安排的序曲、乐章、尾声,有的只是悠长起伏的旋律;戏曲中的折子戏可以拆开来演出,一支小曲,一举手、一投足都可表意传神;传统建筑可以以不同的单体为核心衍伸出层层院落;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更是打破了客观的视觉原理,可以在同一画幅中容纳众多主题,其特有的留白更使它呈现出空灵,流动的特征。

仔细观察现在留存下来的古典园林实例,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很多矛盾,很多园林的表现形式、手法、审美趣味似乎是和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园林艺术特点或理论倡导背道而驰的。例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明清园林特点的总概括,但从现在留存下来的江南一带著名园林来看,它们几乎都在有限的空间内发展着大量的建筑,“人作”之强似乎掩盖了“天开”之感:又如,园林理论讲究尺度和比例,但园中象征山峦叠嶂的假山与高大森森古木之间的比例却是同自然中山水树木的比例完全颠倒的;还有,园林理论要求整体浑如天成,景观相互因借,但园中一些部分却十分突出孤赏,怪石、奇木可以背景而存在,甚至可以缩小后移室入户,供人细细把玩;园林中的点景题咏还可以把景物从视觉上独立而各自成景……。

这些矛盾的产生当然可以从历史上找原因,园林作为一种凝聚时空的艺术,几千年来有无数思想,智慧以及技术、劳动历经时间的过滤而沉积在它具体的物质空间上,任何一处园林空间都必然包容着多种理论和多种技术的并存。尤其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典园林大部分是在明清之际兴建的,而明清之际是中国园林艺术观念的一个大变动、大发展时期,许多理论和技术都在具体的造园实践中留下了程度不一的痕迹,这些园林又经历了从清到民国初年的多次改建、重建,更是内容复杂。当然会反映出很多具体表象和概括性园林理论的矛盾冲突(况且园林理论之间也不乏相互矛盾之处)。但是,时间、观念或技术的变化只是提供了一种外力。这种外力要发生作用,必须作用于内在结构上。外力只有在结构的支持与分解下才能达到各个表象层面。导致中国古典园林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它的深层结构,即和其它传统艺术一脉相承的流变松动结构。正是这样自由的结构为历史与观念的变化在其上发生作用与影响提供了可能。

我们可以从园林艺术最相通融的诗词艺术来进一步感受这种松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结构。首先从构成中国语言的汉字说起,汉字不同于世界其它文字的重要特点是象形和单音节,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使得汉字每个字都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从而赋予了汉语灵活机动的语法结构,使每个字的意义在常规语序发生错位和省略以后,不至于被误解。单音节的特点还使得语言可以根据音律的需要而加以组合,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化效果。中国诗词正是利用了这些特点而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看看下面几个句子就可以一目了然: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中柳条风乍稀”
“珠海月明鲛有泪,蓝田玉暖日生烟”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日摇情满江树”
在这些传颂千古的名句中,常规语序毫无顾忌地被打破,句中的每个字都根据诗境的要求进行了重组或省略式概括,都具备了各自独立完备的意象,但并不因此而失去每个字的本身意义。相反,语句的省略和语序的变化使得诗词的意象更加密集和含蓄。这就是松动结构的魅力,它开放了要素的活动空间,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意义蕴藏与意义解读。

2园林古建筑结构的外部表现特征

园林结构的成熟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后期的一个高峰,园林无论从视觉表象还是内在涵义上都获得了丰富的发展。由于要素的相对独立,使造园家在创造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常规组合秩序进行颠倒和打破,拓宽了园林欣赏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园林的意境随着视点游移或视角转换处于不断的叠度和衍伸之中。

但是,明清之际园林结构的成熟,还不仅只达到要素相对独立的程度,这些相对独立要素之间的关系也被重新提炼升华,构成了丰富有机的组合,这些组合使园林结构呈现出松动又非松动的状态。但是根本上,这两个组合层次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共同的,即传达自然本质的“理”。这同中国传统艺术总体所强调的以貌取神,注重对事物之理进行把握的倾向是一致的。这里的“理”不是先天存在的纯粹之“理”,也不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局部的“理”,而是对自然乃至整个宇宙、人生本质的体验与理解,是在天人合一、物我相融心态下对自然的关照和把握。为了获得此“理”,可以不顾客观的尺度与比例把“千山成壑”并列一处,或让一石一木独自成景。这里,园林最重要的意义是提供一种理解自然与融入自然的机会,而不仅仅是以其景观这美来博取人们的审美愉悦。

以求“理”为目标的两个层次组合,根据具体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内在文化心态,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外部结构特征,这些外部结构特征直接和艺术表现手法相联,可称之为表现性结构,它们是内在结构在同一座园林中呈现的不同侧面。
2.1线型结构
李泽厚在《中国人的智慧》一文中认为,中国建筑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上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中国建筑平面纵深布局的空间使人游历在安适和对环境的主宰中,瞬直观的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了漫漫游历的时间进程。

实际上这种时间型的空间形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表现得更为完美,园林中的礼堂变换更依赖时间的推移或伴随时间推移的运动。《红楼梦》第十七回描写贾政等人游大观园,入门便是一座大假山,将园中的景观全部隔断,后面丰富的景观只有随着游人游踪的不延伸,才在曲折回环的浏览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线型结构极大削弱了园林的空间限定性,使三维的空间更多呈现出一维的时间特性,从而增加了艺术创造和表现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游人抒怀联想的自由度,相对于外部统治森严、束缚个性的世界,园林成了一处心灵放松的世外桃源。

园林古建筑结构的内外部表现特征  第2张

园林古建筑结构的内外部表现特征  第3张

2.2整体性结构
整体性结构特性体现在园林要素的相互制约上。中国园林在达到结构松动、要素相对独立的同时,也达到了体现结构整体性的最高层次,因为愈是分离的要素,要围绕共同主题而不冲突,愈需要有机的整体制约。整体性结构如同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每个要素都可以各自为中心构成网络上的结点,但都被这个网络所制约而相互连成一体。

这个网络反映在具体设计里就是各种过渡空间的安排、浏览时间路线的串联(即线型结构)、景观构成的协调处理,特别是对景、借景的应用和重点景区的布置。明清私家园林中整体性结构特征的突出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当时蓬勃发展的市民文艺的影响。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市民文艺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们极力强调结构的完整性,这批文人中许多也是杰出的造园家。于是造园、撰曲、著互相借鉴。它们之间、结构的互相通融、影响也就很自然了。如李渔曾在戏曲编剧中提出“密针线”的主张,要求剧情结构注意照应、埋伏、空插联络,做到针线紧密、毫无破绽。这和园林设计中处处设置对景、借景前后呼应、互相衬托是极为相通的,又如,李渔要求剧作家围绕“作者立言之本意”,选择一个中心事件,“一线到底”。这和园林设计中重点景区的安排也可谓异曲同工。

2.3象征性结构
象征性手法的应用从秦太液池中“一池三山”开始,几乎贯穿了中国园林发展史的全过程,但它最终和园林的内在结构结合,深入到各个表象层面而成为一种表现结构,则是在明清之际完成的。造园要在有限的空间既表现平坡小坂又表现崇山峻岭,于是“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手法自然应运而生。这种跨跃时空、哲理性极强的象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手法上都把中国园林的象征传统发展到极致,极大地契合了求“理”的目标。在造园家创作和游人理解园林的普遍象征心态的基础上,明清之际的园林中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在观赏者心中可以互相通融的象征模式和景致物象,园林各要素的象征手法被提炼得更为完备、更具深度。象征手法的完备进一步完善了象征性结构的特征,而当时结构成熟所带来的要素相对独立性,更使不同象征手法得以并存。“隔”造成了许多相对独立的视觉空间,犹如一个个表演舞台,充分引发了游人的思维和想像。

3园林古建筑曲折性结构
曲折性结构的特征表现在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追求丰富、变化和深度上。明清之际的私家园林尤其把这种曲折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由于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园林结构成熟所带来的要素相对独立性,使要素间的组合更为自由,追求变化丰富、一唱三叹效果的机会大大增加;其次,当时社会文化整体的审美也趋向欣赏曲折,市民文艺的发展如同对园林的整体性,象征性结构产生影响一样,对园林的曲折性结构发展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李渔曾要求戏曲创作“水穷山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始为底不懈之笔,愈远愈大之才”。这种创作心态和方法运用到造园中,必然是极尽蜿蜿曲折之能事;第三,当时江南一带私家园林多居市井或城效,不仅规模有限,而且原有地形也没有多少起伏变化,为达到视觉空间的丰富变化和深效果。

园林的曲折性结构具体是通过同一或不同要素间的互相组合而实现的,其中尤以建筑及由建筑围合而成的空间所起的作用最为显著,当然,曲折性结构的特征除了反映在建筑上外,也反映在园林其它构成要素上,同时还反映在一些整体性的布局处理上。如果说象征性结构使游人的精神突破有限的空间而遨游八方,获得对宇宙、人生、自然的深刻理解,曲折性结构则直接从形式创造上把有限的空间扩大,使游人在视觉感官上享受空间的深远。

4结语
以上叙述的三种结构形态并不能完全概括中国古典园林的表现性结构,只不过它们包容了主要的表现特征,是对内在结构较为典型的解释和演绎。园林结构的多面性导致了中国园林空间内要素组合的丰富多样。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堆砌和矫揉造作的缺陷。中国古典园林的松动结构是一个弹性极大的结构,需要游人云充分掠夺和填补,只要游人发挥广阔的内心感悟和无羁的思维想像,从其中每一要素上都可获得宏大的审美体验和思维哲理。

专题推荐:

寺庙设计施工公司

寺庙规划_寺庙规划设计_寺庙规划方案

寺庙设计效果图-寺院规划设计图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