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中国早期佛寺琐谈

自佛教西来,佛寺亦如雨后春笋,在中国大地上涌现。起初借以外来的塔寺原型,结合中华的合院、楼阁式建筑,一路相互融合创变,始成为今日中国寺院的形制。中国寺庙建筑的发展过程,先以塔为中心,逐渐转向以佛殿为中心。

佛教建筑——中国早期佛寺琐谈  第1张

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卫城的只园精舍,就是佛教最早的寺院;那时的精舍多建于郊外幽静的林地,故又称「兰若」,意为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

公元1世纪,佛教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在《魏书·释老志》中记载有洛阳白马寺初建的形制:「……为四方寺。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可见白马寺虽在平面上依照印度的形式,却又加以重构,与印度旧制似乎有所不同。印度的塔为砖石结构,且往往呈圆形,而中国一直以来是木构传统,也许当时就有将圆形砖石塔改为方形木塔的举措。古籍中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

佛教建筑——中国早期佛寺琐谈  第2张

汉代的佛寺可能类似于出土的陶楼院明器。陶楼平面呈长方形,周围院墙围绕,正中有门楼,四隅造角楼,角楼间搭设天桥,院墙左中右再设复墙,而中部竖立高楼。佛教中国化的开端大概是和黄老方术相混的,造陶楼明器用于死后仙居,早期佛寺的形制亦包含类似思想?

魏晋三国,名士尚谈,多有诠老解佛的知识分子。此时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交流日益频繁,佛经翻译渐增,佛教的方术色彩式微,其精深的法理教义开始征服中国。三国时,孙权建立了第一所称为「寺」的佛教建筑,在佛寺中,塔是唯一重要的象征,彼时法堂尚未进入佛寺建筑的核心。到了西晋末年,洛阳城已有42座佛寺,从古文献中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僧房和讲堂。

佛教建筑——中国早期佛寺琐谈  第3张

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起初就是以接待外国宾客的官署枣鸿胪寺改建的。佛教建筑早先也与官府、宅邱、祠堂混为一类。在建筑格局上,中国人秉持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礼制审美,所以中国佛寺一开始就融合了固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柯庙,依然是平面方形,发展到后来,形成对称稳重,南北中轴线布局,构成整饬严谨,气势磅礴的建筑特色。(文/古早的建筑)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