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罕见的民居建筑——牡蛎壳厝

1291年,奉元朝皇帝忽必烈命令印度马可·波罗从海路返回中国。当他经过刺桐城时,他曾经描述过沿岸有一个港口,以船舶如梭而闻名。它有100艘大海船和无数的小人物。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商人,货物堆积如山,难以想象。

世界上罕见的民居建筑——牡蛎壳厝



刺桐建于周秦两汉,唐朝成为世界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时期成为东方最大的港口·波罗的光明之城。700多年后,前刺桐城更名为泉州,成为福建历史文化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的牡蛎壳厝


曾经的辉煌一定会留下一些痕迹。位于泉州市东南、晋江入口北侧的夏浦村,曾是古刺桐港的所在地。现在,世界上罕见的沿海独特民居建筑——牡蛎壳屋。


牡蛎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牡蛎目牡蛎科的通称。这就是台湾和闽南小吃牡蛎煎的牡蛎。壳是贝壳的意思,屋代表闽南语中的房子。牡蛎壳屋是用牡蛎壳建造的房子。


泉州沿海地区的大部分牡蛎壳屋都消失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现在只有少量的分布在夏浦村。一天下午,从繁华的泉州城出发,我们来到古泉州港探索贝壳屋。地图导航只能带我去夏浦村附近。幸运的是,这个村庄很小,所以我走到。



如果从建筑和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存在应该得到保护,并进行一些修复。不幸的是,夏浦村仍然是当地居民的夏浦村。这里很少有游客参观。如何谈论保护。然而,幸运的是,正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外界的过度关注,它仍然保持着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即使是倒塌的贝壳墙也没有被盗。

世界上罕见的民居建筑——牡蛎壳厝


除了牡蛎壳屋,霞浦村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村里的女性头上戴着花饰,无论年龄大小。年龄越大,女性的花饰就越密集。花饰由真花和假花组成,非常华丽,与渔民沧桑的肤色形成鲜明对比。


村中心的一棵大榕树一定是以前的广场,也是牡蛎壳屋最集中的地区。现有的牡蛎壳屋已经没有人住了,房子太空了,没有主人的踪迹,也没有拒绝游客。桌子上的祭台上闪烁着蜡烛。可以看出,虽然这里的原住民已经搬出了老房子,但作为一个古老的宗族住宅,老房子的地位仍然很高。


牡蛎壳筑墙,一般采用混合筑法,内墙为杂石,外墙为牡蛎壳。牡蛎壳凸面朝上,层层叠叠,用糯米水和土搅拌后粘合,看起来像一排排鱼鳞。它能保护内墙免受雨水侵蚀,同时,白墙由于反射部分阳光,降低室内温度。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灰色粗糙的牡蛎壳清新明亮。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牡蛎壳不怕虫蛀,坚固耐用。当地人说千年砖,万年牡蛎。


牡蛎壳不仅可以用作墙砖,还可以用来修复花池,还可以用来装饰其他海鲜。走进一座座老房子,仿佛在听这些牡蛎壳们诉说历史。元末明初,战争烽火席卷了曾经富饶的刺桐城,人民流离失所,房屋倒塌。聪明的渔民发现,虽然用牡蛎壳和糯米土建造的房子不是很结实,但一旦倒塌,重建就非常快。因此,从那时起,当地村民就用牡蛎壳建造了大量的房屋。明清政权稳定后,牡蛎壳屋已成为当地特色。


400多年后,牡蛎壳破旧倒塌的墙壁和千疮百孔的牡蛎壳不再明亮。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怕中国唯一的贝壳民居将告别我们。



牡蛎壳中使用的牡蛎壳都是进口产品


我拿起一个花池周围的牡蛎壳,几乎有成年女性的鞋底,贝壳层层生长,坚固而厚。这些巨大而沉重的贝壳从哪里来?

世界上罕见的民居建筑——牡蛎壳厝


厦门泉州有以牡蛎为食的习俗,但当地的牡蛎很小,大部分都像蚕豆。在浦村门口,奶奶们拿着一团牡蛎壳一点一点地把牡蛎肉挖出来备用。这种小牡蛎是当地的特产,泉州等近海地区没有这么大的牡蛎。


马可·当波罗第二次访问泉州时,他停留了更长的时间,对当地的海上对外贸易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在游记中写道:大量的外国商品被运到这里,然后运到全国各地出售。这里所有的日常必需品都非常丰富,德化瓷器又好又便宜,威尼斯银币可以买到8个瓷杯。


由此可见,泉州已成为中国沿海乃至东亚最大的海运港口。其中,作为中国对外出口的保留项目,瓷器出口数量惊人。德化自古以来就是白瓷的聚集地。德化烧制的瓷器从陆路运到泉州,但超过100公里。在泉州装船可以南下到东南亚、印度,甚至到达东非和地中海。



繁重的瓷碗瓷盘运至船上即将启程,为了避免航海途中的颠簸,聪明的中国人想出了独特的包装方法,在打包好的瓷器夹缝中洒满豆子,临行前几日浇水,豆子不日发芽,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疯狂生长,随着船舶一路前行,每日给豆子浇水,豆芽便紧紧缠住瓷器,使之不会相互磕碰。瓷器本身的运输已经很重了,加上豆芽,船从泉州出发时吃水很深。一路卖瓷器,直到航程结束,船载荷最轻,返回时空船会导致重心不稳定。因此,为了保证船舶的饮水和自重,水手们在海边捡牡蛎壳作为船底石运回泉州。久而久之,古泉州港堆积了无数牡蛎壳,一开始没用。直到明初战争年间,人们才想出了用牡蛎壳盖房子的好主意。


经科学研究,牡蛎壳使用的牡蛎壳均为进口产品,泉州当地不生长大型牡蛎,这些牡蛎的家乡可能是东非索马里沿岸或东南亚越南沿海。无论他们出生在哪里,他们都在浦村定居了一百年,这也可以被称为穿越时空的命运。他们静静地看着这个简单的小渔村,见证了数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