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武城:宋辽古城,素有北门锁钥之称!

广武位于朔州市山阴县西南,雁门关外古长城脚下。背靠雄关陡岭,虎占要冲,守着句注东西兴的咽喉,被誉为北门锁钥。广武有两座新旧古城,东西相距约2公里,即两关四口十八口中的两口。两个城市是相互的角落,与长城融为一体,是中国边塞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广武城:宋辽古城,素有北门锁钥之称!


位于句注西兴北口的广武老城。在古城城墙的确切建筑时代,没有历史记无载的。根据相关文献和现有建筑的研究,它建于辽朝。当时,它为土壤夯实了城墙。明洪武七年(1374)用砖包裹,清进行了维修和修复。除了具有明代特色外,现有城墙的主要规制和结构基本上是辽代故物。它是驻军的军事要塞,也是历史上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激战的前沿阵地。



《山西通志·关梁考对其地理位置的相关描述如下:广武城,雁门关北口也有营站和巡逻部门。关道从代西之阳明堡北入山,超越兴岭至出山,直达大朔。它的西面是白草口,连接马邑,有老广武城,古西兴道。西面由八叉口沿宁武边到达古县的芦板寨,是雁门西口以南的尽头。


宋辽时期,著名的西兴口之战从这里获胜。此后,据说杨业之子杨延昭在旧广武城西南1里处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帅府,并建造了一座城市。当时,旧广武城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如今,六郎城的故障依然存在,可供吊死。


旧广武城现今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辽代城池。1984年、1991年又分别对城墙墙体、西北角马面、南城墙马面等处进行了包砖维修,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广武城:宋辽古城,素有北门锁钥之称!

古城墙周长1652米,总面积16296平方米,平面长方形。城墙总高8.3米,下宽5米,顶宽3.4米,外观全砖,石条为基础。沿着矮墙的顶部放置了堆垛口、望孔和射孔。整个城墙共有16座马面(包括门马面),靠近墙壁,雄伟稳定,尺寸不同。



东、南、西三面都有城门。原城门上有门楼,现已无存。东门最大,附近有关帝庙和粮仓。东城门额周围嵌有精美的砖雕。马王庙和校场位于西门之后。南门最小。原城门外后人曾添加瓮城。现在南门只有瓮城的痕迹。瓮城是古城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明代以前的瓮城都建在主城门外。瓮城墙上有侧门。当敌人进入瓮城时,防守方居高临下,仍然可以形成围攻。瓮城靠近主城的门,与主城的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从瓮城进城还要再转弯,可见瓮城的设计非常适合防御。东西城门各有两扇约半尺厚的木门,现在还能自由开关。城门洞拱形,全砖砌,南门只剩下废墟。


旧广武城的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了原有的规范。街道图案是古代军事城市典型的棋盘式,东、西、南、北四街呈十形。所有的房子都朝南,一排排地形成小巷。城北端还有一个灯塔。西城门外的护城河仍然存在,但吊桥被石桥取代,五六米宽的护城河不知道有多深。


旧广武城中原有佛庙一座,如今院内耸立着两株古香柏为其遗物,依然欣欣向荣,相传为当年宋辽议和后所栽。两香柏相距4米,高约20米,树干粗壮,双臂不能合抱。阵风过处,飒飒作响,似乎仍在为当年的激烈征战感慨不已。


新广武城位于雁门关北3公里,据史载为明洪武七年(1374)吉安侯陆亨所建,万历三年(1575)增修。

老广武城:宋辽古城,素有北门锁钥之称!


新广武城建在战国时期的关口遗址上,所以有句话叫新广武不新,旧广武不旧。因为它建在山上,一半位于山坡上,一半建在山下的山谷里,比旧广武城的地形更危险,更有利于防守作战。两边山山对峙,中营城,是雁门关前沿的重要场所。



新广武城又称广武营,墙高10米,底宽4米,全砖,由山瓮城、中城、南瓮城三条防线组成。中城就像一个簸箕,南瓮城就像一个斗形,通常被称为金斗银簸箕。营城有四个关城:东关、南关、大北关和小北关。关城周长500米,大北关是营城的第一个防御系统。关城与营城相连。


这里一直有明一代重兵守卫。平时屯种,战时出征。和平时期还具有易市、争场的经贸功能。但其军事职能始终是主要的。明末,明将曹变蛟率军与清兵血战7天,清兵最终败退。如今,南北只有两个十多米长的城门洞和几堵城墙。北城门南侧一块倾倒的石碑一块倾倒的石碑上没有字迹,但城楼石匾上的三晋雄关四字依然隐约显得浑劲。南门较低,砖券拱门,两侧还保留了一些较为完整的石基砖砌城墙。


历史上,新广武城外有24座寺庙,被称为24座寺庙。这么多的寺庙似乎显示了曾经住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士兵还是边境人民,他们对幸福和平的生活有多渴望和渴望,所有这些只能期待各方的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寺庙已经消失了。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