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不同民族住宅的建筑特点也不同,内蒙古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住宅建筑特点也非常独特,如蒙古包是很多人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内蒙古住宅建筑的特点是什么呢?蒙古住宅的艺术特点是什么?以下是对相关知识的具体介绍。
蒙古传统住宅。古称穹顶,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住宅,易于拆装和游牧。自匈奴时代以来,它一直被使用到今天。蒙古包是圆形的,周围的侧壁分成几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做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和四壁被毛毡覆盖或包围,用绳子固定。在西南墙上留一个木框,用来安装门板,帐顶上留一个圆形的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的直径超过300厘米,大的可容纳数百人。
可汗和诸王在蒙古汗国时期的帐幕可容纳2000人。蒙古包分为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墙,上盖芦苇;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由牲畜携带,后者由牛车或马车携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蒙古族定居者数量增加,蒙古包仅保留在游牧区。除了蒙古族,哈萨克、塔吉克和其他牧民在游牧时也住在蒙古包里。
历史上,蒙古人过着“随畜牧业转移,随水草迁移”的游牧生活。蒙古包是一种适应这种生活逐渐形成的建筑,被称为“格日”和“百盛”、“毡房”、中原人称“穹庐”为“毡包”等。蒙古生活历史演变1.洞穴:考古遗迹证实了蒙古祖先最原始的住所是洞穴。随着狩猎和畜牧业的发展,住宅不断改善,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窝棚:据史料记载,蒙古先民走出洞穴后的房屋是窝棚,一种是覆盖桦树皮或兽皮的尖顶窝棚,另一种是柳条、蒲草、芦苇等制成的圆顶窝棚。三、蒙古包:由窝棚演变而成,适合四季游牧搬迁,能抵御北方高原的寒冷空气。
蒙古包以木、毡为料,圆、白,易拆卸搬运,是生态环保的卧室,历史上被称为“穹顶”。早期的蒙古包有两种,一种是建在车上随车移动;另一种是直接放在草地上。车上的蒙古包很有创意,大小不一,但是没有传播。地上蒙古包延伸至令。蒙古包的结构和习俗是木制框架,分为陶脑、乌尼、哈那和乌德。陶脑为天窗,圆拱形,如伞,由三个圆木环和四个弧木梁组成。
乌尼是连接陶脑和哈那的木杆,上细下粗,上插入陶脑环形木方口,下端穿孔,用皮绳与哈那连接。哈那是用柳条皮绳做成的菱形网眼网,有弹性。若干哈那连接成一堵圆形的墙,蒙古包的大小与哈那的大小有关。普通蒙古包有四、五、六哈那,大蒙古包有八个哈那。大蒙古包有12个哈那。乌德是蒙古包的门,有框架、门槛和门楣,门框和哈那一样高,门朝南或东南。